甲
骨
文
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
亦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
2017年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甲骨文對今天的孩子
有怎樣的意義?
象形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
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中國的甲骨文等,都是象形文字。然而,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不少象形文字都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
中國的甲骨文,是演變至今儲存最完好的一種漢字字型。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就源於這種象形文字系統。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距今已有三千餘年。
它有著最為單純的字型形態,是中國文化的起點。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學習一些甲骨文,頗有益處。
培養孩子識字的興趣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們可以利用甲骨文來讓孩子學習漢字。探求字源、分析字形、聯絡生活之後,孩子面對的就不是枯燥的橫豎撇捺點,而是有故事、有意義的符號。
另外,甲骨文仍然具有圖畫性質,低年段的孩子通常都是影象化思維,甲骨文能讓他們從感受層面理解文字的意義,從而降低識字難度,激發識字樂趣。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甲骨文中的幾根線條,就代表一個事物。當孩子看到這幾根線條,就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去還原字為什麼這樣寫。
比如,甲骨文中的“西”字,特別像一個鳥巢,本義指鳥入巢棲息。鳥入巢棲息與西方有何關係?原因很簡單,鳥入巢棲息代表太陽落山,而太陽在西邊落山,因此,甲骨文中畫了一個鳥巢代表西方。《說文·西部》:“西,鳥在巢上。象形。凡西之屬皆從西。”
▲ 選自《新母語》一年級·醜集
培養孩子的審美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
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從結構字型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
從章法上看,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
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形式之美、古樸之美、自然之美、虛實之美.......美麗的甲骨文,帶給孩子有趣的漢字啟蒙。
十餘年來,一直致力於象形文字之研究和普及推廣工作的文字學專家田再農老師,對此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成果顯著。
由親近母語研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母語》,就特邀田再農老師創作了43幅漢字圖畫,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示漢字的文化之美。
▲ 選自《新母語》一年級·醜集
在給孩子上文字課時,他會以象形文字講解字義,衍生故事、知識等,帶領學生製作“十二生肖”冊頁、“日月之行”冊頁等,繪製石畫、扇面等,形式豐富,趣味十足。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侵刪
10月29日-31日,田再農老師將在2021兒童母語教育論壇暨傳統文化教育研討會上,為我們帶來漢字微課——《四時四方》。充滿生命力的鮮活課堂,一定會帶給我們啟發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