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等-JGR:中國東北五大連池富鉀板內火山成因機制——來自背景噪聲和遠震面波聯合成像的新證據
全球大多數成因與板塊活動有關的火山沿著板塊邊界分佈,而一些遠離板塊邊界的板內火山,其成因不能用經典的板塊理論解釋,一直是地學界關心的熱點問題。中國東北地區有廣泛發育的590多座新生代板內火山,其中位於大、小興安嶺和松遼盆地的邊界三角區域的五大連池火山群噴發富鉀玄武質岩漿(圖1),區別於東北地區其他大部分噴發鈉質玄武岩漿的火山,如長白山火山。五大連池火山群獨特的岩漿性質意味著特殊的火山活動機制,前人對該火山群岩漿來源和上升過程的研究結果還存在諸多爭議,關鍵問題之一在於對火山下方岩漿系統的結構認識不清。
圖1 中國東北地區地質簡圖。灰色線表示主要斷裂,F1:嫩江斷裂,F2:訥謨河斷裂,F3:孫吳斷裂,F4:遜克-鐵力斷裂;F5:依蘭-伊通斷裂和F6:敦化-密山斷裂。綠色和紫色三角以及紫色方塊表示臺站分佈。火山符號表示火山,KL:科洛火山,WDLC:五大連池火山,EKS:二克山火山,HLH:哈拉哈火山,LG:龍崗火山,JBH:鏡泊湖火山和CBS:長白山火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生陳瑛(已畢業)與艾印雙研究員和姜明明副研究員等人,聯合利用研究所地球內部結構學科組與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在五大連池火山及臨近二克山火山和科洛火山(五大連池火山群)佈設的密集地震臺陣觀測資料,採用背景噪聲和雙平面波聯合成像方法建立了研究區域高精度的殼幔三維剪下波速度模型(圖2)。成像結果顯示在五大連池、二克山和科洛火山下方上地幔頂部至100 km深度存在唯一的通道狀低速異常體,該低速異常體與100~200 km深度的低速軟流圈連線。結合前人研究結果,推斷這三個火山是同一幔源火山。
同時,聯合成像結果呈現五大連池、二克山和科洛火山所處區域下方岩石圈厚度發生二維轉角狀跳變。推測太平洋深俯衝相關的大地幔楔環流流至五大連池下方岩石圈厚度增厚邊緣位置時,與岩石圈發生剪下作用,引起軟流圈物質上湧(圖3)。該機制較好解釋了目前絕大多數五大連池火山活動的觀測證據,為東北板內火山活動過程與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JGR-Solid Earth(陳瑛,艾印雙*,姜明明*,楊英傑,雷建設. New insights into potassic intraplatevolcanism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joint tomography of ambient noise andteleseismic surface wav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2021, 126: e2021JB021856. DOI: 10.1029/2021JB021856)。該成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41474040, 41530212, 42004033)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