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學習。”今天因為這句話,拿起來一本2012年出版的家庭教育書籍。
近些年,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們的重視,相關理論和書籍也是層出不窮,一本10年前出版的教育書籍,不說其中列舉的高考形式和現在有了很大的不同,就是其中提及的教育理念,有些也有了更新發展。
但是本書前言的題目“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學習”,還是讓我不僅仔細讀完了前言,還讀了整本書中除具體選課、填報志願操作外的絕大部分內容。
這本書就是《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 —— 一起吃“苦”的幸福》,作者劉稱蓮,她是教師,更是一名母親。這本書雖然主要講的是高中三年她們一家對女兒的陪伴,但教育孩子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胎教準備開始,幼兒時期的早教訓練,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初中階段的家庭教育,高中三年的陪伴過程其實是升任“家長”這個職位以來,作者一家所有的學習與感悟在這段時間的集中表現。
很多父母都有經驗,高中階段,大多數家長已經不能具體指導孩子的功課了。但高中生的學業負擔又很繁重,那麼家長在這個階段是跟風蒐集課外輔導資料,給孩子填料?還是平日甩手掌櫃,只看期中、期末、高考成績?
另外高中生正是心理生理快速發展的階段,跟父母的關係可能從前一天的親密無間到後一天的面紅耳赤,這個階段的家長能為孩子做些什麼,有哪些事情不能直接做,來看看作者是怎麼陪伴女兒的吧。
一、助力高中生學習,家長變身服務者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正文就是關於學習的。確實對於高中生而言,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中國的高考可以說是決定著每個考生的命運,所以用什麼方法學,如何學很關鍵。在學習這件事上,家長應該做的,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站出來,幫上忙。
作者在書裡沒有提出新的教育理念,但伴隨孩子的成長,作者一直在不停地學習。作者自己也說,正是因為她讀了那麼多育兒方面的書,又面對面聽過老師的課,所以她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毫無顧慮,並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就以書中的例子來看看作者是怎麼引導孩子課外閱讀,又是怎麼對待課外輔導材料的。
做為高中生的家長,都知道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裡,參加高考不可迴避,功課學習頭等重要。但這是否意味著不能有課外閱讀呢?作者的觀念是:死學課本而沒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不僅影響到語文學習,而且會影響對其他學科的理解。
但高中生功課繁重,各科老師都會留許多作業,要保證完成作業,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再要抽出完整的時間來看課外書也確實不容易。
作者的做法不復雜,就兩點,一是讓孩子有書讀,二是讓孩子讀到書。具體說就是在女兒目力所及或者伸手能拿到的地方,都放上一兩本精挑細選的雜誌書或者就是一份報紙。
只所以選擇雜誌和報紙,是因為這裡面的文章內容都是獨立的,且篇幅不是很長,對於學習任務繁重的高中生而言,隨手拿起來讀一下短小的文章,既放鬆心情緩解壓力,又不需要花很長時間。
其實想想現在的高考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考題目與社會現實、熱點問題聯絡越來越緊密,只讀課本確實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了。高中生的家長要鼓勵孩子課外閱讀,還要創造條件讓孩子開卷有益。
作者在書中鼓勵孩子閱讀,但也透過一個他們家踩過的坑,提醒家長們少做孩子並不需要的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要不要多給孩子找課外輔導資料。
現在的社交網路發達,每個家長都被拉入各種不同的學習群,群裡的熱心家長會提供多種型別的學習資料,家長如果盲目地介入過多,隨意購買或者收集課外資料,可能會給孩子原本脆弱的心理增加負擔。所以作者的建議是要相信學校和老師,更要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在高中學習這件事上,家長要把自己轉變為服務者,成長為孩子的助力者。
二、拉近高中生關係,家長尊重是前提
說到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叛逆”。本書的第二章就是關於“心理”的。處於青春期的高中生,因為自身成長和學習環境等壓力,情緒會反覆無常,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要變換自己的溝通方式,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瞭解孩子的需求,而尊重是所有溝通的前提。
作者在女兒初三的時候,報名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師”課程;在女兒高一的時候,又系統學習了心理學課程;在女兒高三的時候,還參加了“走進青春期”工作坊,陪伴女兒的成長,作者一直在踐行“家長也需要不斷地學習”理念。
還是來看看作者是怎麼贏得青春期女兒的信任。
作者說雖然女兒從小跟她的關係就很好,什麼事都願意跟媽媽講,但升入高中後,作者還是感覺到女兒跟她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作者感慨女兒開始擁有自己的隱私,說明女兒真的長大了,另一方面,作者感受到“小棉襖”即將脫去,心裡也有一點酸楚。
作者說幸虧她提前進行了學習,知道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就是叛逆,渴望被人認同,所以作者能及時調整交流方式,與女兒的關係重新流暢。
作者給出的建議總結一下主要就兩點。一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讓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信任的人,這是最重要的;二是融洽的氛圍,身心放鬆的情況下,交流會更暢通。
高中階段的孩子,生理上已經接近成人,而心理是確是半成熟狀態,這個時候的孩子其實特別希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援。
但父母的成長有的時候是慢於孩子的成長的,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隱私,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話語權……說起來好像不難,但真正做起來,家長要做的第一個改變就是把自己的角色轉換為聽眾。
作者的話是“大耳朵,小嘴巴”。這六個字,是對高中生家長的要求。就是說家長這個聽眾不僅要耐心傾聽,還得有所回應。大耳朵,表明家長主要是聽,讓孩子充分表達觀點,家長認同和接納孩子說的內容,小嘴巴,表明家長說的少,回應的內容不是發表評論和批評,但關鍵時刻還得闡明家長的觀念。
為了營造讓孩子快樂的氛圍,作者也‘處心積慮’安排一些小環節。比如接送孩子的路上安排一個黑色笑話;跟家人合作上演一出家庭小鬧劇;發明一個全家人參與的遊戲等,讓孩子開懷大笑,驅走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三、引導高中生獨立,家長做好教練員
高中階段可以說是走向社會遠行的過渡階段,所以作者把培養孩子與同伴交往、鍛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也都單獨成章。
10年前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中國還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佔絕對多數。獨生子女回到家裡,面對的只有家長缺乏同伴之間的交流和玩耍。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者很明白夥伴關係是孩子社會化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作者可以說是想方設法創造條件。
比如幼兒園期間,每天下午邀請一兩個小朋友從幼兒園出來後,再在附近玩一會兒;小學期間,作者利用接送孩子或者開家長會的時間,跟同學家長聊天,約大家都有空的週末去郊遊或者組織假期旅遊;上中學之後,作者還協助女兒幫住校的同學購買點心、下載資料等等。
正是因為作者從小給女兒創造與小夥伴相處的機會,所以作者感到很欣慰,女兒每次到了一個新集體,都能很快融入其中,並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所以作者也常常感動,因為女兒對朋友們真誠相待;所以作者也感慨,整個高中階段,女兒在學習、生活或者情緒調節方面獲得朋友們很大的幫助。
作者不僅引導女兒交朋友,也注重培養孩子生活技能。
作者把母女間的“親子時間”放在廚房,既能與女兒和諧融洽的輕鬆交流,也讓女兒學會了一些簡單菜的做法;作者在週末張羅包餃子,不僅讓爸爸參與女兒成長,也讓女兒透過操持家務體會家長的辛苦。
為了讓孩子愛上運動,擁有開朗的性格,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身體,作者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全家出動去打球、游泳、爬山等,等上了高中沒有整塊的運動時間了,作者就找方便的運動方式在家裡進行。
作者在書裡寫了一句話“想運動總會找到時間和專案”。變通一下,把這句話放在文章的結尾吧,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只要你想做,總會找到時間和方法。
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在孩子逐漸長大、能力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多一些理智,多一些能打動孩子的高招,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