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三思而後行,說的就是不要衝動。指責他人很容易,但如果不能解決問題的話,只能說是無效行為,指責人和被指責人之間還會形成深深的裂痕。
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我又一次崩潰了:這麼一目瞭然的銳角直角鈍角,怎麼就能分不清?我大罵他笨,一堆垃圾話夾雜著口水噴湧而出,孩子默默地留著眼淚,淚水大顆大顆滴在作業本上。罵完了我還得繼續教他,教他之前必須有個安慰的過程,安慰好了才能繼續教,孩子不懂,我又不耐煩了,畢竟更年期嘛,沒忍住,又爆粗。如是反覆,大人精疲力盡,小孩心靈創傷。痛苦的過程一再重演。
在生氣時,罵人、打人、殺人都無法真正表達我們的心聲,更何況打人、殺人還犯法。孩子不會作業,這並不是他的錯,誰還沒有個學習成長的經歷,從淺入深是一般的發展規律。更何況有很多知識已經過時了,並不適應社會。銳角直角鈍角我分的賊清,可工作這麼多年來,完全沒有機會用得上,這個知識點貌似知道概念就行了,做那麼多題並不經濟。我必須在腦子裡樹立一個概念:對待應試教育,不必太認真,而且要把這句話製作成手機屏保,一旦情緒發作的時候,就拿出來看。
其次,在自己表達(狂噴)的時候,我們需要首先傾聽他人。我不知道孩子在學校裡是怎麼度過每一天的,或許我應該先了解一下他的情況,再讓他知道我的感受和需要。或許我應該堅定這個信念:傳授基礎知識的首要責任還是在於教師,家長不要強行給自己加戲,給孩子加碼,否則適得其反。
與人交往,包括與孩子交往,我們往往還是習慣第一反應,沒有養成“三思而後行”模式,後天要養成一個習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想要達成自己想要的後果,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生命不息,追求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