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你乘坐地鐵,看到一位媽媽拿著礦泉水瓶接孩子的小便,你什麼感想?
當然,你會不適,會不爽,會轉頭走向另一節車廂。
沒帶孩子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解決孩子的尷尬有一千種辦法,真正遇到的時候,最好的辦法也難逃“膈應別人”的命運。
或許,我們應該多給孩子和孩子的家長一些寬容。
01
一個熱知識:小朋友兩歲左右才能夠正常理解並進行如廁訓練,兩歲以內不需要穿尿不溼、想上廁所了能主動跟大人說的寶寶,已經很厲害了。
但作為沒有做父母的大人,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
這兩天,顏妹看到了一篇豆瓣熱帖,樓主分享了在地鐵上看到的一幕,一位媽媽在孩子想要上廁所時,“熟練地”拿出來礦泉水瓶,這讓她感到十分不舒服。
顯然,她覺得這樣的做法很不必要,這一點,她的言語表現得很充分。
“小男孩都老大不小在地上滿地跑了。”
“馬上就到下一站。”
“下車就有廁所。”
她雖然沒有多少過激的詞語,但看得出來,她十分不理解這位媽媽的做法,她或許還在想:有這麼著急嗎?不能忍一忍嗎?不覺得丟人嗎?
只能說,沒帶過娃的人,體會不了這些困難有多令人抓狂。
02
令顏妹感到些許欣慰的是,評論區的網友似乎和善了很多,願意對寶媽多展現些同理心。
“又沒有影響到別人,幼兒園以下的孩子都有尿褲子的可能,誰不是這樣長大的?準備一個礦泉水瓶總比弄髒地鐵好吧,碰到這種場景自覺挪開視線就好了。”
“大家不要對兒童的神經發育期盼太高,甚至這個媽媽可能只是做最壞預判。你這樣想,辣一會兒眼睛比尿一地燻半天強。”
“唉…大家都是從孩子長大的,能不能給孩子多一點包容,已經拿瓶子了。”
大家都有當小孩的經歷,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帶小孩的經歷,而大部分人並不能記住自己幼時的窘迫,於是理所當然選擇不理解。
他們覺得要麼必須教會小孩憋尿,要麼給孩子穿尿不溼,要麼就別帶出門。
顏妹有次帶4歲的侄子出門,這個年齡穿尿不溼已經不合適了,在回家路上他就尿在了褲子裡,他說了想上廁所但就是憋不住,我們家長能怎麼辦?
相比之下,準備一個瓶子已經算是很好的辦法了。
03
一個真相是,現在很多人對所謂“素質”和“性別教育”的看法過於非黑即白了。
在這篇帖子中,樓主也強調了這是男孩,還問:“如果是小女孩會這樣嗎?”顏妹只能說,如果是小女孩,恐怕大機率會尿在褲子裡,未必結果會更好。
準備了礦泉水瓶的媽媽,不見得是沒做性別教育,更不見得是沒素質,只是有些令人嘆息的經驗罷了。
前段時間,一則“2歲兒子進女廁所”的新聞引發關注,很多人認為,男性就是男性,哪怕2歲也不能進女廁所。
由此,還掀起了一股討論“性別教育”的熱潮。
但其實,有必要如此嚴苛嗎?
第三衛生間並不是遍地可見,不讓2歲男童進女廁所,只會讓媽媽們舉步維艱。
這樣維護女性權益,傷害的正是這一部分做媽媽的女性。
說到底,有辦法的時候,誰願意頂著被罵“低素質”的風險,做些貓嫌狗厭的事呢?給孩子和媽媽多點寬容,世界會和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