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582期。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過程中,東野野司和華野野司分別出現過兩個場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1948年10月遼瀋戰役東野攻打錦州的關鍵階段,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對塔山陣地威脅極大,我軍4縱和11縱在塔山傷亡慘重,仍然頑強抵抗敵軍。此時林帥在東野指揮部“淡定”地說了一句話:我不要傷亡數字,告訴程子華我只要塔山。
而在不久之後的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華野5個縱隊圍住黃百韜兵團,在碾莊地區展開狂攻。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戰役初期華野推進非常不順利,主力縱隊四縱傷亡非常大。陶勇司令員不敢向粟總彙報戰況,粟總問他縱隊傷亡,陶勇支支吾吾,只說戰士們拼得很兇很艱苦,但就是不提傷亡數字。粟司令知道其中有問題,厲聲說:我讓你告訴我傷亡數字!陶勇只得說已經傷亡四千三百多人了。粟司令心急如焚,為部隊的慘痛損失而難過。
上述這兩個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林粟”是公認的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兩大戰神級指揮員,為什麼在相似的情景之下,兩人對於下屬傷亡數字的態度卻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呢?難道是粟司令愛兵如子,林總卻對將士們的生死“漠不關心”嗎?當然不可能是這個原因。
能夠成為野戰軍級別的軍事統帥,自然是愛惜士兵生命的,不然就不會有正確的戰術思想和打法,也就不可能把戰事推進到決戰階段,並最終帶領部隊取勝。恰恰相反,林帥向來是以戰術穩健考慮全面著稱,他打的仗往往傷亡較小,非常愛惜指戰員的生命。“林粟”都是我軍最頂級的軍事指揮員,兩個人在大決戰時的反應不同,是有明確的背景和原因的。戰役背景的區別,決定了兩個戰區軍事統帥面對部隊減員時的不同態度。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在遼瀋戰役中,東北野戰軍有70萬正規野戰主力,以及30餘萬二線部隊,對東北國軍50餘萬人形成了接近二比一的碾壓之勢。錦州是遼瀋戰役的重中之重,打下錦州戰役結果就沒多少懸念了。而能否打下錦州,塔山陣地又起到關鍵作用。所以林總抓住了作戰重點,積極關注阻擊陣地的情況,才能確保戰役全域性。
如果塔山陣地頂不住,那就要儘快把總預備隊李天佑的王牌一縱頂上去,加固防線。野司關心的重點是能不能守住塔山,目標非常明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林帥說他最關心的不是傷亡數字,而是塔山的存亡。更重要的是,林總吃著黃豆分析局勢,在說出“不要傷亡數字”時,內心的波瀾讀者們也可以自己體會:他更多的是要傳達給下屬一種堅定的信念,塔山方向不能有任何退卻的想法。
但是淮海戰役碾莊之戰時,粟總面對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淮海戰役從總體上是60萬對80萬,我軍在兵力數字上是以少對多。而碾莊之戰又只是大戰的第一階段,黃百韜兵團已經被圍住了,成了甕中捉鱉,這是華野預期中的一場勝局,需要速戰速決。粟總真正考慮的,是以最小的代價從碾莊戰場抽身,並集結部隊對付徐州的邱李孫兵團30萬重兵,理論上他們遠比黃百韜兵團要難打得多。
如果華野在打黃百韜時就損兵折將,兵員大大減少,如何面對後面的艱難戰事?所以在對陣黃兵團時,粟總更關心的是人員的傷亡情況,儘可能多地儲存有生力量。走一步棋還要看後面的兩步、三步,這正是高階軍事指揮員的過人之處。林、粟首長在大決戰中的不同反應,並不是兩人的性格、水準有多大的差別,而是在不同戰役背景下的不同表現而已。如果把兩人在遼瀋和淮海兩戰中的指揮位置對調,相信也一樣會出現類似的情形。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