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不少具有突出意義與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其中部分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和認可之後。可被認定為世界遺產或世界奇蹟,不過這一評選比較嚴格,能被公認為世界遺產和世界奇蹟的並不多。
然而中國古代有一個工程,堪稱是爛尾工程,修了個開頭便停工了。卻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認可後,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認為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奇蹟”。這個工程是什麼建築?它又為何能被認定?
說到它的名字,得益於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可以說得上是家喻戶曉。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賦》語言精練,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憑一文極度描寫了阿旁宮的壯美,讓人對兩千年前的這座宮殿心嚮往之。
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都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史記》記載: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也就是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覺得咸陽城的人口實在是有點多了,原先的宮廷也就小了。
於是乎便想著新修一個,從建宮的目的與選址的根據,皆是始皇親定。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阿房宮開始動工,其工程難度是後世難以想象的。很長時間中,人們都認為阿房宮的選址會與漢代未央宮、唐代大明宮等宮殿一樣,位於高地之上。然而2015年的遺蹟考古發現了古河溝,說明阿房宮前殿下並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這意味著它的工程量更為浩大。
其實從這兒,便能看出阿房宮修建完成後的宏偉,然而比較遺憾的是它並未修成。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提出修建它的秦始皇駕崩,秦二世急忙調刑徒趕往驪山完工秦始皇陵。阿旁宮為此停止修建,七個月後秦始皇陵完工,這才調回人手繼續修建。但沒有多久,天下起義四起,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二世自殺。
阿旁宮最終完全停工,考古發掘證明,阿旁宮只修了其中的前殿地基。規劃的整體遺址縱長5千米,橫寬3千米,佔地約15平方千米。這一區域內保留了二十餘處地面的夯土臺基,前殿地基是最大的,前殿遺址東西長1320米。南北寬426米,高7—9米,整體面積約54.4萬平方米(880畝)。
就這麼一個前殿便相當於90個標準足球場,可以坐萬人,現存那個長1320米、寬426米高7—9米的長方形夯土臺基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夯土建築臺基。正是有了它,以及“阿城”牆垣遺蹟,是阿旁宮的規模之大的鐵證。所以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實地調查可認可後,認為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奇蹟”。
值得一提的是阿旁宮未建成,考古人員又在二十萬平方米的勘察地帶,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再從對咸陽宮的遺蹟來看,項羽當年焚燒的並非是阿旁宮,而是咸陽宮。《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並未提及阿旁宮,後人誤解項羽火燒阿旁宮主要還是因為杜牧的《阿旁宮賦》,但燒咸陽宮比燒阿旁宮的後果要嚴重得多。
畢竟阿旁宮並未建成,燒了也無傷大雅,依然能從遺蹟推斷出其規模。咸陽宮承載了秦的深厚底蘊,《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記載秦始皇每滅一國,就要在咸陽宮仿造該國宮殿擴建皇宮。可以說咸陽宮集天下文化於一身,大批焚詩坑術後的孤本上古文獻典籍也只儲存在咸陽宮中,比如列國官史和《樂經》。結果被項羽不管不顧,無數孤本就在這場大火中毀於一旦。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