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在明朝初期是今天越南的北部,南部則是占城。安南是明朝的藩屬國,是在以大明為宗主國的朝貢體系內。
在永樂朝,明成祖朱棣興兵收復安南,二十餘年後,明宣宗朱瞻基卻下令撤兵,放棄了安南。
朱瞻基的這一舉動,是軟弱還是明智呢?為什麼他要放棄安南?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01 朱棣收復安南
建文二年,安南黎氏父子叛亂,殺了國王陳日焜,並把陳氏家族幾乎全部誅盡,改陳朝為胡朝,陳朝滅亡。黎漢蒼坐上王位後,一面派人到大明討封,謊稱陳氏後繼無人,一面把篡位事情瞞著大明。
黎氏父子野心勃勃,四處擴張,不僅欺負南面的小國占城,還在大明廣西邊境擴張。到了永樂朝,占城派人跑到大明告狀,朱棣遣使者前往安南調停,黎氏父子陽奉陰違。
之後陳氏唯一的倖存者陳天平,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大明求助,朱棣才得知黎氏父子謀逆的事。
於是朱棣從中調停,派兵五千護送陳天平回國當國王,結果黎氏言而無信,劫殺了陳天平,還襲擊了明軍。
朱棣哪是好欺負的?一個小小的藩屬國竟然欺負到宗主國頭上了,不出兵怎麼立威,顏面何在?朱棣別無選擇,只能出兵安南,最終收復安南,並把它納入大明領土管轄範圍,改安南為交趾。
其實安南自秦朝時期就屬於我國領土,到五代十國吳權割據安南。雖然朱棣順利收復了安南,但是安南獨立了四百多年,早就視大明為外人。
朱棣討伐黎氏父子時,打的旗號是恢復陳朝,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可是卻收回安南改設郡縣,引起安南豪傑的不滿,叛亂常常發生。
平定黎氏父子叛亂,大明只花了七個多月。反觀歷史上各朝數次進攻安南,大多都無功而返,是明軍厲害嗎?其實不是。
黎氏父子不堪一擊,主要是失掉了民心。謀權篡位後,為了抵禦明軍,黎氏父子規定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百姓必須服兵役,引起民憤。此外,黎氏父子頒佈的一系列政策都不得民心,發生了內訌。
02 收復安南的得與失
雖然朱棣平定黎氏父子之亂僅耗時七個多月,但是用兵80萬。後來,陳氏後人打著恢復陳朝的旗幟,一呼百應,陳氏叛亂遍及安南全境。對於大明來說,收復安南容易,守住安南就很難了。
朱棣在位時,儘管給了安南很多政策上的優待,可是仍然叛亂不止。
朱棣第二次派兵鎮壓安南叛亂是為平定簡定之亂,增兵24萬人;第三次為平定陳季之亂而增兵2.4萬人。
可見,明成祖朱棣發動了平亂戰爭,卻使大明帝國陷入了安南戰場的泥潭,從永樂四年直至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大明投入100萬以上的兵力,還是沒有把安南完全搞定。
朱棣去世後,安南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叛亂浪潮,宣德兩朝總計在安南用兵數達110萬。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最終朱瞻基命令撤離安南時,明朝官民總計8.664萬人回國。那麼多人去哪裡了?史書沒有記錄,不知道。
明宣宗朱瞻基應不應該放棄安南(越南前身)?大明在安南投入瞭如此多的兵力,得到了什麼?
從永樂朝初期時起,大明每年從安南獲得的土特產:漆2.4千斤,絹1.3千匹,蘇木5千斤,扇子1萬把,翠羽2千隻。
大明統治安南歷時二十多年,前後用兵過百萬,花費軍餉百餘萬,而官民安全撤回的僅有8.664萬人,被殺戮或失蹤的數不勝數。
所付出的代價和所得利益相比,完全放不上臺面。
再來看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立下的《皇明祖訓》,他把15個國家立為不徵之國,安南也在其中。
即“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度量來擾我邊,則彼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
啥意思呢?朱元璋認為這些不徵之國山海相隔,即使征服也得不償失,還勞民傷財,百姓也不聽話,既然它們不足以威脅大明,不如不要興兵討伐。
明朝時,朱元璋對外政策是“德南兵北”,也就是和南方諸國保持友好關係,營造安定的南方國際環境,集中精力打擊北方蒙古殘餘勢力。對大明王朝來說,最主要的威脅和敵人是北邊的蒙古殘餘勢力。
03 朱瞻基決定撤兵安南
朱棣在位時期,興兵安南的初衷是平叛黎氏父子之亂,恢復陳朝。可是尷尬的是陳朝後人被誅盡,一時找不到陳朝王室後人,大明才將安南併入大明版圖。
然而沒想到的是此後二十餘年,大明陷入了安南戰場的泥潭。一方面把安南劃為大明版圖名不正言不順,另一方面派去治理的一些官員在安南境內大肆搜刮珍寶,魚肉百姓,弄得民怨沸騰。
前三次叛亂,主帥張輔一一取勝。永樂十四年,張輔被召回京城,後面派去的主帥都不是將才,敗績累累。
朱棣軟硬兼施,一會派大軍鎮壓,一會招撫。叛軍頭目黎利呢?打仗不講規則,毫無誠信,總是避其鋒芒,一邊叫人投降,一邊自己又不露臉,常躲到寮國,連影子也見不著,朱棣想剿滅叛賊卻找不到人,也沒辦法。
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繼位。他對安南的政策開始改變,由朱棣時期的清剿為主、招撫為輔,改變成能招撫就招撫,招撫不成上奏給他處理。
朱高熾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朱瞻基繼位,他想努力緩和安南和大明的矛盾衝突,改派官員就任,並給了一些撫慰政策。
可是自主帥張輔調回後,接管安南的主帥能力欠缺,前去平叛卻屢屢戰敗。
朱瞻機心裡打起了小算盤,一面堅決表示要消滅黎利,一面暗地裡召見大臣楊士奇和楊榮,表示想要挑選一個陳氏後人立為安南國王,讓安南獨立出去,把安南納入大明的藩屬國,三年一朝貢。這樣大明帝國可省去軍事征討和戍守的煩惱。
但是朱瞻基還不想把真實想法公佈於眾,因為他爺爺朱棣在安南花費二十年心血,勞費和損失很大,如果放棄安南,二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大臣們會答應嗎?
他信任楊士奇和楊榮,想讓他們幫助說服其他大臣們,為他解圍。
從安南撤兵有個大前提,必須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前提下,扶植陳氏後人當國理政,體面地從交趾撤軍,否則會很狼狽、很尷尬。
可是前方戰事仍然敗績累累,朱瞻基實在用人不當,派去的主帥都不是將才,損失慘重。
朱瞻基有撤兵安南的想法,儘管想暫時保密,可是訊息還是不脛而走,前線的將領也毫無鬥志,一心和黎利勾結求和。
黎利得知朱瞻基的真實想法後,派人前來議和。同時朱瞻基收到陳氏後人陳暠的表文,考慮到內外局勢,只好趁勢下臺階,決定撤兵,並扶植陳氏後人陳暠為安南國王。
那麼這個所謂的陳氏後人陳暠是確有其人嘛?其實很可能是叛軍頭目黎利偽造的。
朱瞻基派出特使來到安南,那時是宣德三年的年初,特使問遍了所有的人,也沒有找到那個叫陳暠的。
最終黎利出來說:陳暠得了急病,剛剛死去,要封安南國王就封我吧!
特使傻眼了,這不是明擺著胡扯嘛!自己哪能做主呢,趕緊派人飛馳北京向朱瞻基彙報。
朱瞻基聽後火冒三丈,可是黎利遠在天邊,也不能將他怎樣,但也不能被他這樣耍,就拒絕了冊封黎利為國王的請求,並命黎利再認真尋找陳氏後人。
不久黎利回覆:陳氏後人都被殺光了,實在找不著。同 時,黎利再次提出封自己為安南國王的要求,朱瞻基仍沒答應。
這事就這樣拖了幾年,朱瞻基最終放下面子,封黎利為代理安南王。此後,大明與安南經歷了二十餘年血與火的洗禮,關係又回到了明初的起點上。
總結:朱元璋當年將安南立為不徵之國還是十分明智的,因為以當時的情勢來看,大明沒有統治管理安南的 能力。相比之下朱棣顯得有些短視,朱瞻基處理安南( 今天的越南)問題要比朱棣高明,能夠及時止損,以休養生息為主,從而實現“仁宣之治”。
文:十里桂花(關注我,給你講更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原創不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