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時候聊到了種植玉米的話題上了。老農說,種植玉米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在咱們農村,就流行這麼一句俗語------“玉米割掉兩次頭,糧價再低也不愁”。其實,這句俗語說的就是種植玉米的技巧。
“什麼?咱們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是什麼呢?”我疑惑地問。
老農見我不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便給我解釋道:
玉米是禾本科玉蜀黍屬的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這種植物有許多別名,比如,玉蜀黍、棒子、包穀、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等。
玉米喜溫,全生育期對溫度的要求較高。一般來說,在玉米的生育期內要求總積溫應該在1800~2800℃之間,在土壤、水份、氣候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玉米種子在環境溫度達到10℃時便能夠能正常發芽,但溫度在24℃時發芽的速度最快。玉米在拔節時的最低溫度應該在18℃以上,最適溫度為20℃,最高溫度為25℃。
玉米對水分的需求較多,除苗期應適當控水外,其後都必須滿足玉米對水分的要求,否則,很難獲得高產。據資料證明,畝產500千克的夏玉米其一生的耗水量為300~370立方米,形成1千克子粒大約需水700千克。試驗證明,在進行玉米播種時,土壤中的最大持水量應保持在60%~70%之間才能夠保持全苗;在玉米出苗至拔節期間,需水量有所增加,土壤中的水分應該保持在60%左右;在玉米拔節至抽雄期間,需水量還會增加,要求土壤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為80%左右比較適宜。
雖然玉米的生育期較短,但它的生長髮育速度很快,因此,需肥較多。經過對畝產300~350千克的玉米田塊進行分析,玉米在整個生長期間對氮、磷、鉀吸收的比例為2.5:1:1.5;但是,當玉米畝產為350~400千克時,其整個生長期間對氮、磷、鉀吸收的比例為2.4:1:1.7;如果將玉米的畝產提高到720千克時,其整個生長期間對氮、磷、鉀吸收的比例則為3:1:4。
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喜光,整個生育期間都需要有強烈的光照。據測定,玉米在強光照的條件下,其淨光合生產率高,有機物質在植株體內的移動速度加快;如果光照不足,其淨光合生產率就會降低,同時,有機物質在植株體內的移動速度也會變慢,最後影響玉米植株的生長。
所謂的玉米割掉兩次頭,是指玉米去雄以及去掉穗位以上的多餘部分。
一般來說,當雄穗露出頂葉且尚未開花散粉的時候,應該隔行將雄穗割掉;在玉米即將成熟的前20天,應該逐棵將穗位以上的多餘部分全部割掉。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有:減少植株對水分、養分的消耗;提高植株的通風能力,增強葉片的光合作用以及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據試驗,只要玉米能夠割掉兩次頭,就能夠將玉米的產量提高15%--18%。一旦玉米的產量提高了,那麼,縱然是糧價低一些,種植玉米的收入也不會降低,在種植玉米的收入不降低的情況下,糧價低自然就不發愁了。
以上所言就是“玉米割掉兩次頭,糧價再低也不愁”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了。
聽老農這麼一解釋,我總算是弄懂了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究竟是什麼了。由此可見,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還是總結出了不少的經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