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第一次戰役即將結束時,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判斷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可能重新組織進攻,提出了誘敵深入、準備再戰、發動第二次戰役的方針,方針得到了毛澤東的認可。
果不其然,在1950年11月6日,“聯合國軍”便開始了試探性進攻。志願軍按照預定的計劃,以部分兵力節節抗擊,誘敵深入,主力向後轉移的方式,迷惑著“聯合國軍”全線北進。
11月9日,毛澤東指出:志願軍應爭取在一個月內,東西兩線各打一兩個仗,殲敵七八個團,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一線,以利於長期作戰。
到11月21日,“聯合國軍”西線部隊進至嘉山、龍山洞至德川、寧遠一線,東線的主力美陸戰第1師進至長津湖地區,“聯合國軍”被志願軍誘入到預定的戰場。
得意洋洋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宣稱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讓美國兵們順利回國過節,並於11月24日發起了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
11月25日傍晚,志願軍首先在西線發起反擊。26日,志願軍第38軍、第42軍殲滅南朝鮮軍第7師、第8師大部分,從而開創了新局面,迎來了一個個勝利的訊息。
而在11月27日這天,志願軍9兵團向長津湖發起總攻,長津湖戰役打響。
9兵團的對手是在二戰中從無敗績的美國王牌軍——陸戰第1師。他們武器裝備精良,戰士們的衣食住行都有保障,看上去威風凜凜,就像森林之王一般,他們怎會瞧得上“小米加步槍”,還穿著薄棉衣加膠鞋的志願軍?
不過仗打起來後,美國陸戰第1師便露出了真面目:狐假虎威。
志願軍突襲成功,最開始仗打得很漂亮,美軍損失慘重,只得放棄北上,依靠大量重火力武器向9兵團的陣地狂轟濫炸,與此同時也不得不趁機向南潰逃。
9兵團是帶著“全殲美陸戰第1師”的任務的,怎會輕易讓敵軍逃跑?在阻擊美軍逃跑路上,湧現出了許多像楊根思這樣不怕犧牲的英雄,打得美軍抱頭鼠竄。
志願軍在東線和西線節節勝利的訊息,震驚了美國,美國輿論甚至稱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來最慘重最丟臉的失敗。”
美國軍方惱羞成怒了。
11月28日,美國海軍少將W.G.萊勒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發了一份密電,請求“以原子彈的可能使用作為阻滯中國軍隊干涉和掩護美軍從朝鮮戰場撤離的一種手段。”
這個電文有兩個重點:1.美軍可能使用原子彈;2.美軍使用原子彈的目的是為了從朝鮮戰場撤離。足以見得,東線的長津湖戰役及西線戰役對美軍的打擊有多嚴重,逼得美軍不得不亮出他們的“殺手鐧”。
11月30日,9兵團27軍發動了對東線長津湖新興裡地區的美軍的猛攻,全殲了美軍的一個團,美國總統威爾遜親自授予稱號的“北極熊團”,即美軍第7師31團,“北極熊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也被打死。除此之外,美陸戰第1師的一個連成建制向志願軍繳械投降了。
得到訊息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氣急敗壞,急忙召開了記者招待會。記者問他是否考慮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回答:我們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
此話一出,震驚了全世界。
其實,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提出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原子彈了。
早在朝鮮戰爭剛爆發時,杜魯門就害怕蘇聯參戰,問美國空軍參謀長伊特.范登堡是否有能力使朝鮮附近的蘇聯海陸空基地完全失去攻擊力。范登堡回答:“可以,但必須使用原子彈。”於是,杜魯門便下令準備一個方案:一旦蘇聯參戰,就對其發動核攻擊。
1950年7月7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羅斯克.希倫科特便在內閣會議上提出了尋求聯合國批准使用原子彈制裁北朝鮮的方案。而在7月11日,杜魯門便批准了具有核裝備與攻擊能力的10架B-29轟炸機飛往英國空軍基地,目的在於對蘇聯企圖西進的計劃進行威懾。
杜魯門除開怕蘇聯參戰以外,也怕中國參戰。
1950年7月30日,杜魯門批准了一個計劃,美國國防部派出10架具有核攻擊能力的B-29轟炸機到關島,表示美國要在朝鮮戰場戰鬥到底的決心,同時也暗示中國不要在臺灣海峽輕舉妄動。
隨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以一種“疏忽”的方式,將這個資訊傳到北京。次日,《紐約時報》上就大幅刊登了B-29轟炸機將飛越太平洋的訊息。直到9月15日仁川成功登陸後,B-29轟炸機才返回了美國。
不過,面對核威脅,毛澤東卻淡然處之,他看清了美國的虛張聲勢,毅然決定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經過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後,又在第二次戰役中給美軍帶來了沉重打擊。就在這種局勢下,杜魯門第三次提出了在朝鮮戰場上投放原子彈的意見,這次他甚至一點回避的意思都沒有。
從當時的戰局來看,美軍使用原子彈打擊報復的機率非常大,並不像之前兩次那樣簡單地嚇唬嚇唬人。
面對如此嚴峻的態勢,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原子彈是“紙老虎”。
這個事要從1945年說起。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造成了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建築物損壞嚴重,給日本造成了致命地打擊,乖乖地無條件投降。
然而,那時在延安的毛澤東就認為,原子彈不過是美國用來嚇唬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
這聽上去有些“大言不慚”,畢竟在威力超常的原子彈面前,人類是如此的渺小。
但是,要注意的是毛澤東一貫堅持的戰略思想: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1950年八九月,美國將B-29轟炸機開到關島,“威懾”中國不要亂動時,其實毛澤東身邊有很多人都發出過這樣的聲音:萬一美國的原子彈真的對準中國人,怎麼辦?
9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講:
敵人是不可怕的,它的裝腔作勢和氣勢洶洶是嚇唬人的。但是美帝國主義也可能在今天要亂來,它是什麼都可能幹出來的。假如它要那樣幹,我們沒有什麼準備就不好了,我們準備好了就好對付它。我們中國人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
從這段話來看,毛澤東並不否認原子彈的巨大威力,不過,他蔑視的是那些利用原子彈的敵人未必是“真老虎”,而可能是“狐假虎威”的人。這就是毛主席在戰略上藐視敵人。
在戰術上又要重視敵人,這就具體體現在“不打無準備的仗”。
我軍部隊並沒有說原子彈不可怕,相反會反覆地向戰士們強調,原子彈的威力、爆破力、衝擊波等比汽油彈大幾百倍。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可能會使用比在廣島、長崎使用的原子彈還大。這其實是在給戰士們打預防針,讓他們有一個應對“危機”的意識。
雖然,美國的原子彈很可怕,但志願軍在朝鮮作戰陣地比廣島、長崎有利。
比如廣島是平原,城市建築、人口密集,成為原子彈轟炸的目標後,自然免不了一場大災難。而且,當時美國是在日本人完全沒有準備的狀態下投下的原子彈,日本人準備和逃亡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志願軍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去應對美國的原子彈的。
志願軍入朝作戰後,在假定敵人投原子彈的情況下,便採取了各種避免損傷的方法。
志願軍利用朝鮮地區的山地丘陵地形,順著自然生長的山脈挖縱橫交錯的坑道、通道做掩護。領導幹部非常重視這個事,分頭下到連隊,一個洞一個洞地檢視、指導,儘量做到萬無一失。
若是遇到有直線的洞,便在洞中再挖另一個洞,在洞口外再加強修防禦牆,以防衝擊波的衝擊。而在衝擊波弱的地方,就再挖一個出口。在師團營支撐點和指揮所一般都增加一個洞口,就形成了一條洞挖三個口,築多層的防衝擊破的牆。
另外,會根據志願軍的人員數量,在洞中儲備了充足的糧食、水、彈藥、作戰器材和必要的醫藥器材等,以防敵人的攻擊。
志願軍隨時處於戰時緊急狀態,陣地有堅固的工事,有坑道、有交通壕,有掩體,這就限制了原子彈的威力。
除此之外,志願軍還動員朝鮮的群眾挖防空洞,同時進行防空教育,並進行了防原子彈的演習,讓他們在突發情況下,有一條逃生路。
在應對原子彈的潛在危機時,志願軍們眾志成城,盡最大努力建起了一條條防線。
毛澤東之所以認為美國的原子彈是“紙老虎”,除了我軍做好充分準備以外,他從心理層面上分析,斷定敵人不會輕易使用核武器。
首先,美國在日本使用原子彈,雖然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不過受到全世界的譴責並不少。二戰才結束5年,美國又要重新制造一次世界慘劇,必將成為全世界人民的敵人。再說,朝鮮戰爭原本是北朝南韓的內戰,並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要在朝鮮投原子彈,師出無名。
其次,志願軍在朝鮮的陣地鋪得多,處於寬正面作戰。美國雖有原子彈,但數量有限,並不敢輕易用。
最後,1949年8月蘇聯成功試爆了首枚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現在原子彈不是美國獨家所有,構不成絕對威脅。退一萬步講,如果美國在朝鮮戰場上投放了原子彈,那麼站在美國對立面的蘇聯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向美國投放原子彈。要知道美國的人口、工業密度可遠高於朝鮮,真要打起來,蘇聯的原子彈可是不小的威脅。
從這些角度來看,美國的原子彈,確實就是一個“紙老虎”。
杜魯門要向朝鮮投原子彈的訊息沒有嚇到毛澤東,反而嚇到了美國的西方盟友。其中,反應最強烈的是英國。
倫敦有100個左右的工黨議員聯名向英國首相艾德禮致信,強烈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核武器。英國參謀長會議還給“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致電:“在我們看來,如果在朝鮮使用原子彈,不僅不能有效地阻止中國軍隊的前進,而且將會使局勢變得更加糟糕,蘇聯空軍將不可避免地參加戰鬥。”
不過呢,英國人找錯人了,他們不知,在美軍中最想用原子彈炸朝鮮的就是麥克阿瑟。
萬般無奈之下,艾德禮只得於12月4日,親自飛到華盛頓和杜魯門面談,不要將戰爭擴大到中國。
最終在各方壓力下,杜魯門不得不正式發表宣告,稱“不使用原子彈”。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就說:杜魯門的言論把盟友嚇了半死,對敵人未起作用。
英明神武、身經百戰的毛澤東早就看清了美國。杜魯門放言要對朝鮮使用原子彈,到最後又宣告不用的過程,就證實了毛澤東的話:原子彈是“紙老虎”。
朝鮮戰爭還在繼續,長津湖戰役還沒打完,志願軍圍追堵截著美軍的“臉面”陸戰第1師。就在杜魯門政府和以麥克阿瑟為首的“聯合國軍”焦頭爛額之時,毛澤東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華下達了命令:於1950年12月25日,堅決發起第三次戰役,突破三八線。
杜魯門妄想用原子彈來威脅中國,哪知毛澤東根本不吃他那一套,蔑視著“紙老虎”,用實際行動給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
除開這次“核訛詐”以外,在1951年4月、1953年3月,美國又故技重施,想用原子彈去“嚇唬”中國,不過都失效了。
美國一次次的“核訛詐”,沒取得威脅的效果,反而淪為了笑柄,證明美帝國主義以及原子彈在朝鮮戰爭中,從頭到尾不過是一個“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