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期間還短暫成為了中國的一部分。皇太極在東北的時候征服了朝鮮開始,朝鮮就成為了大清的藩屬國。雖然心中非常不服,但是實力不允許,表面上還是畢恭畢敬。
大清對於朝鮮也是非常關心的,畢竟那裡距離東北實在是太近了。近代的時候,朝鮮有了麻煩,列強盯上朝鮮了,與此同時,朝鮮自己也不爭氣,國內開始動亂不堪。
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染指朝鮮,逼著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打開了朝鮮的國門。
1882年,朝鮮半島發生了“壬午軍亂”,朝鮮只能向老大哥中國發出請求,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出馬了。袁世凱當時很年輕,跟隨吳長慶的部隊平定兵變後,便被留在朝鮮,協助朝鮮處理軍國大事。
只能說袁世凱在朝鮮艱難的維持著宗主權,有效的遏制了日本的入侵。
不過袁世凱也知道日本人野心不小,一步步在蠶食,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所以他多次建議在朝鮮設省,加強對朝鮮的控制。
其實之前,同樣跟隨軍隊入朝的張謇就曾有過此建議,他曾寫了一篇文章《朝鮮善後六策》,詳細講述了該如何安置朝鮮。和袁世凱一樣,他也認為大清對朝鮮的控制非常弱,建議設定朝鮮省,和當年西漢那樣。
在袁世凱等人看來,朝鮮如果能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無疑是利大於弊的。日本一直對朝鮮虎視眈眈,與其最終讓日本控制朝鮮,倒不如讓朝鮮變成中國的一個行省。
但可惜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在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建議下,拒絕了袁世凱和朝鮮的這一要求。李鴻章之所以沒有采取這種激進的政策,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李鴻章認為,一旦這麼做了,那麼日本人必將反對,李鴻章擔心日本會聯合其他列強反對,到時候自己進退兩難,比較尷尬。
畢竟朝鮮原來是藩屬國,西方列強也一直想開啟朝鮮大門,只不過失敗了而已,如果將朝鮮變為一個省,那麼列強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李鴻章的政策是以夷制夷,他知道朝鮮麻煩不小,但是他認為北方的沙俄和西方列強對朝鮮也是虎視眈眈。在李鴻章授意下,朝鮮還和美國簽訂了條約,所以李鴻章認為日本會有沙俄以及歐洲列強作為牽制,不敢大動干戈。
第三,李鴻章認為先自治而後治人,說白了,李鴻章認為大清麻煩不斷,能力不夠,自己渾身都是病,還企圖去當醫生治病救人。
雖然大清經過三十年洋務運動實力有所提升,到底怎麼樣,李鴻章是知道的。他的一貫主張是海防,當初能夠放棄新疆,也是基於此。現在讓李鴻章把這麼一個燙手山芋弄他手上,這是完全辦不到的。
袁世凱等人想的挺美的,但是這恰恰是大清的負擔。在李鴻章看來,朝鮮是個巨大的包袱,完全是弊大於利。
再說了,朝鮮這麼久一直是一個獨立國家,讓其滅國,成為一個省,到時候反對者必然不少,一旦形勢不可控,那麼受傷的還是大清。
所以,對外保守的李鴻章,明顯是不可能接受這種非常激進的方案的。
我們知道李鴻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對晚清的政治、外交以及軍事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於他的評價卻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如果想了解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你可以看看《李鴻章傳》,書中秉持公正之心,客觀的記述了李鴻章從早年間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創辦洋務運動、周旋於外交舞臺的一生,讓你看到一個你所不知道的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