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之所以能夠傳承千百年,跟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即便是流落海外多年,也依舊會牢牢記得自己的根源,始終認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比如曾經的廣平府田氏家族,就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這個家族流落韓國381年,直到步入新時代後,才真正回中國認祖歸宗。
田氏家族後人迴歸時,在祖墳前長跪不起,不斷念叨說:我們是炎黃子孫。
那麼,田氏家族怎麼會流落到韓國呢?故事要從公元1610年說起,這一年廣平府風正村田氏家族第9代傳人降生,此人名叫田好謙,他的祖上非常輝煌,出了好幾個朝廷大官,家族擁有十座牌坊。
在重視榮譽的封建時期,能擁有一座牌坊,就是相當值得驕傲的事情。田氏家族能擁有十座牌坊,可以說是特別令人震撼。
因為家族比較輝煌的緣故,田好謙一出生就過上了非常富足的生活。稍微大一些後,他被家族長輩送進私塾,學會了不少知識。長大以後的田好謙,不僅相貌英俊,而且身材高大,是那個年代典型的富家公子。
但是田好謙並不願意像先祖一樣從政當大官,他反而喜歡上了經商。家人們曾勸田好謙改變志向,儘可能地爭取機會到朝廷任職。
可是田好謙卻對從政一點都不感興趣,執意從事商業活動。事實上,田好謙確實頗有才能,他經營家族產業後,把各個地區的產業,打理得井井有條,甚至還讓家族產業的規模大了許多。
因此,曾反對田好謙從商的人,也逐漸改變態度,不再像之前那樣強烈反對。1637年,田好謙因為需要查賬,去了東北地區。本想著到那邊解決一些欠賬收款問題,結果到了之後,卻遇上了肆意劫掠的清軍。
那時候,明朝皇室已經沒有了曾經的權威,各個地區的老百姓,由於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地進行起義。朝廷的部隊,為了鎮壓國內的叛亂,像救火隊一樣四處奔波。在這種動盪的狀態下,清軍開始大規模劫掠,迅速佔領了很多地方。
因為這些人的燒殺搶掠,田好謙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四處躲了許久。最後,他無奈地發現,自己因為過於驚慌,迷失了方向,還陰差陽錯地流落到了朝鮮。
那時候,朝鮮還是大明的藩屬國。正常來說,田好謙這樣有頭有臉的明朝子民,到了朝鮮應該得到一些優待。
可惜,那個時候的明朝,早就沒有了曾經的影響力,田好謙流落到朝鮮之後,只能像普通的難民一樣,接受朝鮮官方的施捨。
負責救濟難民的朝鮮士兵,都沒啥文化。為了找樂子,他們故意拿一些殘羹剩飯丟到地上,任由難民們哄搶。
這種極具侮辱性的行為,在普通人看來,是很難接受的,可是對那些已經餓得頭昏眼花的難民來說,這些卻是救命的物資,所以他們寧可放下尊嚴,也要不惜一切地撲上去吃幾口。不然的話,他們就得餓死。
當時,田好謙雖然也很飢餓,但是出生富裕的他,並沒有像普通難民一樣撲上去,他強忍著飢腸轆轆的感覺,直直地站在原地,用實際行動守護自己僅有的一點尊嚴。
那些朝鮮士兵看他如此狼狽,還要堅守尊嚴,都特別好奇,於是跑來問他,為何不去搶東西吃。田好謙回答說:我生於禮儀之邦,寧可餓死,也不願作此姿態。
那些朝鮮士兵感覺田好謙很特殊,於是就把管事的官員找來查驗。見到朝鮮的官員後,田好謙表明身份,詳細說了一下自己的來歷。
很快,田好謙就憑著豐富的學識,獲得了朝鮮官員的敬佩,還被引薦到了朝鮮國王身邊。當時的朝鮮國王,並沒有因為明朝的落魄,產生壞心思,他仍對明朝忠心耿耿,所以他不僅接納了田好謙,而且還給了田好謙相當不錯的待遇。
可惜的是,明朝最後還是因為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淪落到了崩潰的地步。在這一時期,朝鮮也遭到了清軍的進攻。由於實力相對弱小的緣故,朝鮮國王被迫向清朝稱臣納貢。
朝鮮國王的這一行為,極大地削弱了他自己在朝鮮境內的權威。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大將悍然發動叛亂,準備廢掉現任朝鮮國王,另外擁護一個新的君主。
擁護現任朝鮮國王的其他朝鮮官員,積極帶兵平叛,試圖儘快穩定局勢。在這一次平叛中,極有軍事指揮才能的田好謙,為報答朝鮮國王的知遇之恩,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策略,幫助朝鮮國王平定了叛亂。
由於這次平亂有功,田好謙獲得了國王的賞識和提拔,還成為了朝鮮的大官。
田好謙雖然已經在朝鮮境內功成名就,可他還是一直掛念著家鄉的親人和妻子,總想著找機會迴歸祖國,跟親人們團聚,可惜這一天遲遲沒有到來。
1687年,極度虛弱的田好謙,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盡最後的力氣,對身邊的兒孫囑咐說,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老家在廣平府方正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
田好謙去世後,他的兒孫把這份遺言當成了祖訓,一直希望能夠認祖歸宗。
這是一個美好而又樸實的願望,結果那個混亂的時代,並沒有讓他們迅速如願。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由於蘇聯和美國的干擾,變成了兩個部分,一直渴望迴歸祖國的田氏家族,淪落成了韓國的百姓。
受國際關係影響,田氏家族的人,直到21世紀初期,才藉著一次國際交流的機會,與家鄉的同族取得聯絡,實現了300多年以來的夙願。
幾經輾轉,韓國的田氏家族代表,在家鄉同族的帶領下,來到了田好謙日思夜想的祖地,還去了祖墳那邊,虔誠地祭祀了一番。
在認祖歸宗的同時,韓國的田氏家族代表,還專門拿出了一筆錢,為老家的小學,捐建了圖書館,為當地的教育,提供了很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