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98年,錢學森先生的親筆信。收信人郭光燦,如今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資訊學家、中科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主任。
20世紀90年代量子資訊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國際學術界萌芽發展,郭光燦敏銳意識到,這是極富有生命力的嶄新發展方向。他果斷地將自己團隊的全部力量投入到這個尚未受人關注的新領域。
當時,量子理論很少有人能理解,更遑論應用。而且那時候經典資訊科技還不夠發達,經典資訊科技又是科技競爭的主戰場,很少有人去研究量子科技。為了讓更多人關注這個領域,1998年,郭光燦組織量子資訊香山科學會議。他致信錢學森,提出我國應該以“兩彈一星”精神推動量子資訊的發展,搶佔先機,並在信中邀請錢老出山主持香山科學會議。
“這個領域太新、太小,當時我還挺天真,就想找全國最牛的科學家,想邀請錢老做香山會議的主席。”郭光燦回憶說。
是年,錢老已離不開輪椅。但沒過多久,郭光燦就收到了錢老的回信,“我很同意您說的我國應統一組織全國力量攻克量子資訊系統的技術問題”。錢老的回信給了郭光燦莫大的鼓舞,事後,郭光燦聽說錢老動員國防科技大學去調研量子資訊。
1998年,在錢學森以及中國光學事業的開創者王大珩的支援下,郭光燦在香山科學會議上作了關於量子資訊的主題報告,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重視;1999年,郭光燦在中國科大建立了量子通訊與量子計算開放實驗室,兩年後,該實驗室成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2001年,郭光燦連續申報了幾年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科技部973計劃)專案獲批。該專案的實施成為中國量子資訊研究的重要轉折點。
“先開始研究,是因為我覺得量子科技太神秘了。慢慢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個技術了不得,對國家有大用。這時候我的研究就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更是承載了一種家國責任。科學家發現了對國家有用的技術,不管多難,都要千方百計把它做出來、做好。科學家能夠在技術層面看得更遠,就應該擔起責任來。”郭光燦說。
從事量子科技研究以來,郭光燦敏銳地把握學科的發展趨勢,並根據自身的優勢和資源,部署具體的科研佈局,帶領團隊“靜下心來做大事”,腳踏實地,不斷取得豐碩科研成果,在國際學術界佔有了一席之地。“1998年,量子技術中國和國外還有很大差距。”郭光燦坦言,如今,我們國家在量子領域的整體研究水平處在國際第一梯隊的位置。
近年來,量子計算研究進展迅速,但產業發展剛起步。“如果等待國內量子計算的相關技術發展起來,再去考慮產業化,將為時已晚。”郭光燦說。
2017年,郭光燦與他的學生中科大郭國平教授聯合創立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個致力於量子計算機全棧式開發、開創中國量子計算工程化先河的創業團隊。
近年來,該公司研發出國內首個工程化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源”、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作業系統“本源司南”,並與晶合科技共建國內首個量子晶片聯合實驗室。
本源量子計算產業聯盟成立於2018年,成員企業(單位)涉及包括金融建模、海洋超算、輪船製造、感測應用、人工智慧、低溫製冷、生物科技、大資料等領域。根據不同行業的應用落地,該聯盟已分別建立了量子計算上下游生產製造聯盟、量子計算應用生態聯盟和量子計算科普教育聯盟。
量子計算可極大地擴充套件人們對分子結構和特性進行模擬的能力,有望為新一代藥物和疫苗研發、新材料的設計、智慧製造等模擬設計提供更加強大的工具,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未來,量子計算有望讓老百姓在衣、食、住、行、醫等方面,更好地實現和享受“個性化定製”。
時隔20多年,年近80歲的郭光燦再次翻看錢學森先生的親筆回信,感觸良多。如今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他,依然活躍在科研前沿,不僅堅持不懈地追逐著自己的夢,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一線科研人員,致力於讓量子科技造福和豐富未來世界。
記者:吳量亮 何珂
來源: 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