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堪稱是世界上最殘酷的冬季戰役之一,因為戰場環境條件極為惡劣,除了複雜的山地地形外,還遭遇了嚴寒氣候,這導致作戰雙方都出現了大規模的凍傷減員情況。其中,我志願軍第九兵團凍傷減員近3萬人,比例佔到兵團總數的32%,嚴重凍傷比例達到22%。而在整個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的戰鬥減員才不過14000多人,僅佔總減員數的三分之一,可見嚴寒氣候極大的削弱了第九兵團的有生作戰力量。同樣,美軍儘管擁有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和防寒裝備,也仍舊出現了大量的凍傷事件,參戰主力美陸戰一師在此次戰役中凍傷減員達到7300人,和其戰鬥減員的數量持平。不過由於缺少冬裝和後勤補給條件惡劣,我軍的凍傷情況要遠比美軍嚴重,那麼第九兵團的冬裝為何沒有裝備齊呢?
溫帶棉衣和寒帶棉衣的區別
事實上,當時我國對於朝鮮局勢的形勢判斷還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儘管戰爭前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但是隨著美軍第8集團軍投入朝鮮戰場,我國認為朝鮮局勢存在惡化的危險。當時朝鮮戰場的局勢還未出現明顯變化時,7月初我國就已經做出了加強東北邊防的戰略決定,調第十三兵團25萬大軍集結於鴨綠江北岸一帶,組建東北邊防軍。8月下旬又決定將華東的第九兵團和西北的第十九兵團調往津浦線、隴海線鐵路沿線,隨時做好北上策應東北邊防軍的準備。
9月份,第九兵團奉命北上開往山東,當時該兵團確實已經受領了棉衣,但是下發的是按照南方氣候縫製的棉軍服,而不是北方棉衣。兵團司令宋時輪曾向中央軍委和華東局致電,表示第九兵團目前所裝備棉衣恐不能抵禦北方嚴寒氣候,希望東北方面能提供禦寒衣被和棉鞋棉帽等冬裝。但是宋時輪的電報並沒有得到回應,原來是三野的某領導疏忽了溫帶棉衣和寒帶棉衣的區別,向軍委報告第九兵團已經接收了足夠的冬裝棉衣,不存在棉衣缺乏的問題。
入朝時間過於倉促,來不及接收冬裝
第九兵團剛剛抵達山東時,宋時輪就曾向山東省政府反應了冬裝缺乏的問題,山東省政府答應為第九兵團趕製北方冬裝。不過,戰況緊急,山東省尚未來得及趕製冬裝,第九兵團就已經開拔北上了。第九兵團唯一的希望就是在東北軍區獲得冬裝,而東北軍區也對第九兵團的冬裝問題進行了全力解決。東北軍區首先是將倉庫存在的5萬件原日軍大衣、棉鞋全部調撥給第九兵團。此前因供給第十三兵團34萬件軍大衣,東北軍區所剩軍大衣已經非常有限了。即便如此,東北軍區還是又蒐集了15萬件軍大衣,其中包括原配發第十三兵團而尚未運走的3萬多件棉大衣和財政部撥給的10萬件棉大衣。
這樣從數量上來看,先後調撥給第九兵團的棉大衣數量達到20萬件,不過這只是調撥的數量,由於第九兵團後勤能力不足,真正發放下去的並不多,因此第九兵團最終也未能徹底解決冬裝不足的問題。事實上,第九兵團出現大規模凍傷減員,除了冬裝不足,還有就是缺乏足夠的熱量補充。出於隱蔽的戰術意圖,第九兵團只能在更加惡劣的山地行軍,而且幾乎得不到熱食補充,尤其在進行長時間的隱蔽伏擊時,士兵不能移動以暴露目標,在冰天雪地裡趴長達數個小時,在這種戰場環境中即便裝備冬裝也難以避免凍傷減員。因此,第九兵團出現大規模凍傷減員事件並非主觀因素,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客觀條件上的巨大差距,無論在冬裝質量、後勤補給、運輸線保障等方面總體上都是落後的。
作為對比,我們簡單瞭解下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的後勤補給情況,美軍陸戰一師擁有大量的防寒物資保障,其單兵防寒裝備包括防寒帽、厚呢軍裝、毛衣、大衣、毛襪、皮靴、鴨絨睡袋等。美軍連隊還裝備棉帳篷、小火爐,必要時還可以使用汽油取暖。此外,美軍的伙食條件也非常好,我們計程車兵只能在冰天雪地裡啃已經快凍成石頭的土豆,渴了就含口雪,毫無熱量補充可言。而美軍士兵的食物包括各種型別的口糧,以最常見的C型口糧為例,包括午餐肉、壓縮餅乾、豆製品、脫水蔬菜、水果糖、咖啡粉、果汁、口香糖等。而在一般情況下,美軍是可以吃到連隊廚房由新鮮做的A型熱餐。即便如此,美軍自己也出現了大量的凍傷減員情況,可見當時長津湖的天氣有多麼寒冷。我志願軍第九兵團能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打敗美軍第10軍,取得長津湖戰役的勝利是多麼的不容易!
致敬第九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