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別山南麓,有一座聞名的“將軍城”:湖北紅安。這裡因孕育了兩百多名將軍而得名,當地人一句“紅安男兒都不孬”喊出了紅安人的血性!
何延振就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紅安人,曾任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供給部總務科副科長的他,於1937年長眠在了異國他鄉。
“家裡搬遷過三四次了,我對剛出生時的住宅印象非常模糊,但是院門口掛著的‘光榮烈屬’我還清晰地記著。”何延振的侄孫何茂松回憶道。“我問過爸爸這個牌子是幹嘛的,爸爸告訴我,這是大爺爺何延振存在過的痕跡。”
何延振兄妹四人,除么弟小小年紀夭折外,大姐和弟弟二人成為他小時的玩伴。“家中族譜沒有記載大爺爺的生年,我們後人根據他們姐弟順序大概推算了下,大爺爺應該是於1915年左右出生的。”
家中當時在黃陂有燒窯廠,兄妹三人除了讀書便是在窯廠玩耍,看著一批批瓷器通紅地出爐。燒窯師傅嘴中常唸叨的“工匠來四方, 器成天下走”成為何延振心中的信念:長大後要走出去看一看!
身為家中長子的何延振本該繼承家業,但身逢亂世又怎會有閒雲野鶴。何延振在看過社會動盪下平民百姓破敗的生活後,下定決心參軍報國!
何延振跟著紅軍四處作戰,積攢著作戰經驗,也成為了一名有資歷的老兵。“參軍後,大爺爺有一年回來了,聽村裡的人說,太奶奶一說到那時候的場景就滿臉驕傲呢!”何茂松笑道。
“據說大爺爺回來的時候騎著高頭大馬,腰間別著一把手槍,身後還帶著兩名警衛員,可神氣呢!”何茂松根據太奶奶的描述想象那個畫面,不禁有些嚮往,“這個場面,太奶奶去世的時候都在想著。”
何延振回家探親短短十幾天,不料竟成了他與家人相見的最後一面。“從那以後,只要村裡有當兵的經過,太奶奶就小跑出去看看是不是他兒子回來,如果不是,她就會問人家:‘你認識何延振嗎?知道他在哪裡嗎?’”何茂松情緒低落下來。
後來,何延振的老母親至死都等不到大兒子的訊息,不甘地合上了眼。不久後,1937年,何茂松爺爺收到了戰場來的信件:大哥何延振犧牲了。
“爺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關於大爺爺的事情我瞭解的太少了。他老人家健在的時候總願意唸叨他哥哥的事情,但我那時候太小了啊,什麼都不懂!所以我們這些後人只知道大爺爺是犧牲在戰場了,其他資訊全無。”何茂松嘆了一口氣。
“以前的日子裡只顧著解決溫飽問題,家族溯源無人探究,現在生活逐漸變好,卻也無從得知他們的下落了。”何茂松惋惜道,“是他們用熱血換來我們今天安定的生活,我們家人不會忘卻他。”
“父親一生奔波,無力探究這些事情,但他臨終前交代我和弟弟,一定要找到大爺爺的遺骨,在他墳前獻上後人的花束。每年清明,我會在祖墳旁的空地倒一杯酒,以祭先烈英魂。”何茂松說道。
前些年,何茂松去紅安縣的烈士陵園裡看到了大爺爺何延振的英名,但他究竟安葬在哪裡卻一直是個謎題。
“一天的忙碌後,我會在手機上閒來搜一搜大爺爺的名字,查一些有關他的資料。結果前段時間一搜‘何延振’就看到了頭條尋人在找他的後人!我趕緊喊來弟弟讓他幫忙確認,翻過族譜後,我倆確認了這就是我大爺爺!”說到這裡,何茂松有些激動。
“原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臨澤戰役紀念館裡有他的記載,他1937年就在河西走廊作戰中犧牲了。”何茂松哽咽道,“知道他在那裡安息,我們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告慰家父在天之靈。”
過些日子,等安頓好家裡的事宜,何茂松和弟弟就會趕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臨澤戰役紀念館,為他們的大爺爺獻上遲來的花束。
緬懷先烈功績,告慰先烈英靈,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頭條尋人發起“尋找烈士後人”專案,與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共同為烈士尋找親人。在以往的成功案例中,媒體接力尋找烈士後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頭條尋人誠邀全國各地媒體一起參與到“尋找烈士後人媒體志願服務團 ”中來。
如有烈士後人相關線索,歡迎聯絡頭條尋人(郵箱:[email protected];電話:010-83434440、010-83434485 ),將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資訊進行核實和後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