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演兵場10月12日報道:近日,東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組織艦艇編隊進行了一場戰術背景下的紅藍對抗演練。演兵場注意到,央媒報道中出現了官兵裝備防閃火面罩參訓的畫面,這也是相關影片畫面首次公開。
這場紅藍對抗演練“實戰味”滿滿!演練一打響,扮演紅方太原艦遭受藍方湘潭艦導彈模擬攻擊,隨即,全艦迅速進入一級戒備,主炮在火控雷達引導下指向目標,艦艇立即調整好攻擊陣位,艦艏副炮隨即開火,持續對藍方模擬目標浮體靶進行反擊。
正當紅方對藍方實施火力反擊時,作戰指揮室收到最新作戰指令。紅方太原艦模擬遭受“敵”炮火攻擊,拉響了損管警報,損管負責人員迅速穿戴好裝具,對艙室進行滅火。報道畫面顯示,除了防火頭盔、面罩等裝備穿戴整齊的損管負責人,一線作戰人員也佩戴了防閃火面罩。
在海軍作戰中,損管是保證艦艇持續作戰能力的關鍵要素。在太平洋戰爭中,美海軍憑藉強大的損管能力聞名,當發生起火、進水、爆炸、船體破裂等意外事故時,總能使損傷減到最小,更是創造過“72小時修好航空母艦”的奇蹟。如今,在美國海軍演習時,防閃火面罩手套是非常常見的艦員防護裝備。
現代艦艇中,艦橋內部頭頂上管線密佈,大量儀器散佈在艙室中,遇襲時,這些電氣線路與開關極易起火,產生高度和有毒煙霧。這種情況之下,艦員的耐高溫和防毒氣防護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解放軍海軍的艦員們在各種崗位上,主要的臉部防護只有防毒面具。然而,防毒面主要應用於有毒煙霧的防護,實際上的阻燃效果有限。
近年來,隨著解放軍軍事透明度和裝備水平的不斷提升,類似於防閃火面罩這類作戰“裝備”也開始逐漸映入眼簾。早在去年,中國軍網英文就曾刊登過一張解放軍海軍戰士全面裝備防閃火面罩手套的圖片,今年年頭,東海艦隊開訓的相關報道中,同樣穿戴整齊的解放軍官兵出現在了某戰艦的控制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海軍官兵此次還使用了先進的骨傳導耳機,配合上防閃火面罩的影片畫面,還屬於首次。骨傳導耳機原理是將振動透過頭骨傳遞到聽神經,由於省去了聲波傳播的步驟,好處是嘈雜環境下可以實現清晰的聲音還原。
防閃火面罩(Anti-flash gear/Flash Gear)主要由頭套與手套組成,是海軍單兵基本防護裝具的一部分,保護作訓服無法覆蓋到的頭部、面部、頸部和手部,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有效抵禦高溫防止燒燙傷,當艦上中彈發生火災時可與消防頭盔或呼吸面具一起組合應用,進一步提升防護效能。
在海軍作戰中率先使用的防閃火面罩是英國人,英國皇家海軍總結一戰中的日德蘭海戰中的實戰經驗,用硼酸浸泡處理的布料製作防火面罩和手套。隨後,這種裝備在英聯邦和美國海軍中逐漸普及。實戰證明,“面罩+手套”的防護設施對於除損管外的艦員來說夠用了,防閃火面罩在爆炸的一瞬間吸收大部分爆炸產生的熱量,人體表皮往往只有輕微灼傷,不會產生毀容等不可逆的傷害。
1967年,美國杜邦公司發明了Nomex(諾梅克斯)新材料。這種間位芳綸阻燃隔熱效能很好, 暴露在高溫下時,其纖維會變厚並碳化,從而吸收過程中的熱能:在300~400℃火焰中持續10秒也不會點燃;在260℃高溫中使用100小時仍保持70%強度,304℃高溫中使用7天仍保持50%強度。
目前,我國也完全掌握了間位芳綸的生產技術,打破了西方的壟斷,效能也同樣先進。國內高效能纖維龍頭企業——煙臺泰和新材,旗下擁有紐士達氨綸、泰美達間位芳綸、泰普龍對位芳綸以及民士達芳綸紙等產品,其中,間位芳綸泰美達已是全球第二大間位芳綸平臺,也是杜邦諾梅克斯的主要競爭對手。
據泰和新材官網介紹,在防護服裝中新增泰美達纖維,可使防護服裝遇火不產生熔滴、離火自熄、超強耐磨、柔軟舒適,可有效避免燒傷、燙傷等火災危險造成的傷害,可為人員迅速撇離險境爭取寶貴時間。
這類裝備的應用不僅代表我們在防火罩材料方面的突破,也反映出人民海軍一切向實戰看齊,對艦員防護和損管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