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中國第十四屆上海藝術節中,一套新改編的《韓玉娘》作為戲曲節目,首個登臺亮相。
在一片叫好的捧場聲中,鮮少人注意到這部京劇,背後的編劇名字也十分“大名鼎鼎”。
其實,這個編劇在京劇界的名氣遠不如他在政治界的名氣響亮,因為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經的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
這位小眼睛的領導人,對得失一直看得十分淡然,而他一生中最鍾愛的就是哲學和京劇。
在退休後,李瑞環還曾經出版了一本名叫《學哲學用哲學》的書籍,其中收錄了他從1981年以來主持工作時的大部分文章和談話,以及他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會。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李瑞環更是靈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哲學知識,開始醉心於中國京劇的改編之路……
一,從底層木匠到天津市長
木匠出身的李瑞環,在年輕的時候就十分有鑽研探索、整理總結的精神。
在他年輕的時候,木匠做活都需要經歷一個名叫“放大樣”的工序,即把圖紙上的內容轉畫到同等比例的大木頭上,再由學徒依樣進行加工。
在“放大樣”的過程中,如果出一點問題,這一整塊木頭就廢了,因此,“放大樣”可以說是老木匠工作時的“核心機密”。
然而,在別的學徒都絞盡腦汁地跟師傅學習如何“放大樣”的時候,李瑞環卻在思考如何能夠不再讓木匠“放大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上過不到六年學的李瑞環咬著牙開始自學相關數學知識。1958年,年輕的李瑞環成功考進了北京建工業餘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自此,他終於如願以償,開始遨遊在更廣袤的學習海洋中。
同樣是1958年的夏天,李瑞環憑藉著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在做工中總結出來的一套“木工簡易演算法”,第一次脫離了“放大樣”完成任務。
由於過去的木匠中流傳著一句“放樣技術高不可攀,不放大樣除非魯班”的俗語,李瑞環也因此被稱為“青年魯班”,並且憑藉著這一出色的突破,評選上了當年的“勞動模範”,一時間成為了新聞上的“風雲人物”。
除了“放大樣”以外,李瑞環還發明革新了一百多項技術。他運用數學裡的幾何原理,創造了九種簡易計算表和“土公式”,極大地改善了當時土木工人的工作效率;他自創的一套“機械抹灰法”,至今還在被土木工人們使用著。
除了有著優秀的整理總結能力,底層人民出身的李瑞環也能夠切身體會人民群眾的苦與樂,因此,他也更加“接地氣”。
由於優秀的表現,李瑞環逐步從工人升任為黨支部書記、黨委副書記、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後又前往天津擔任市委書記、市長等職務。
而在天津工作的歲月中,李瑞環喜歡和各界群眾和人大代表“聚眾開會”,並且將會議內容直接在電視上直播,來收穫民眾們的反饋。
有一次,一個老太太現場反映自家的煤氣灶點不著火,一群專家從各個角度分析了半天,李瑞環聽完後,只回復了一個問題:“你說那麼多,老太太只想要煤氣灶‘點火就著’。”
這樣一針見血地指出實質的行為,也在後來被天津人民親切地稱為是“李瑞環的老太太哲學”。
其實,主張實幹的李瑞環十分主張一句話,那就是“上山下水問漁樵,要知民意聽民謠”,而他也經常真正地“下基層”關注民情民意。
在李瑞環的帶領下,從1982年到1988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建起了兩倍有餘的新住房,完成了引灤入津工程,還在繁華的市區內建設了中環線,設定建造了南市食品街、旅館街、古文化街等等文旅設施。
為人民辦了百餘件真正的“實事”,獲得了天津人民的一致好評。
二,退休後,專職京劇改編的生活
2003年,李瑞環正式從中央的崗位上卸任,從此開始了他醉心於京劇和書籍的退休生活。
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國粹——京劇的舞臺上一直面臨單調匱乏的問題。
究其原因,一是由於傳統京劇當中為了“合轍押韻”、消磨時間,而大量“注水”,導致劇情拖沓,前後矛盾;二則是由於社會發展和思想開放,過去的一些情節不再為現代人所接受。因此,京劇戲詞的重新改編,也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戲曲界重點關注的問題。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這個問題就被熱愛京劇的李瑞環看在了眼裡。
1985年,在一次調研途中,李瑞環聽著車裡的京劇錄音帶,突然萌生了一個念頭:如果組織一批優秀京劇演員,將這些京劇錄音帶裡的內容一一配上畫面,是否可以更加直觀地拯救京劇裡被失傳的內容?
說幹就幹,李瑞環很快提出並推進了“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
這一工程基本上囊括了近代京劇裡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其目的是希望能夠透過音配像功能,拯救一批瀕臨失傳的優秀京劇劇目,復原並重現老一輩名家們的舞臺形象。
這一工程足足花費了17年的功夫,先後有兩萬多人參與其中,終於於2003年年底整理首發,為後人展示並保留了中國優秀的京劇文化。
李瑞環對於京劇的貢獻,還遠不止此。
為了拯救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歷史上的舊劇本,李瑞環“親自上陣”,開始對舊的京劇劇本進行修訂、整理和改編,這一改就是二十餘年。
尤其是在退休後,李瑞環更是專注於京劇劇本的改編工作。那些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和有名的流派劇目,其中原有的框架,李瑞環都儘量保留,同時,他也結合新時代的觀眾審美和時代思想,有的放矢地進行不同的改編。
有些劇情前後矛盾的,李瑞環會將人物故事關係捋順,重新整理劇情;有些戲文冗贅,李瑞環便會在文字上精雕細琢,去掉重複無用的廢話,精煉全劇,強化核心。
在開篇時提到的《韓玉娘》,就是李瑞環改編自梅派京劇《生死恨》的選段。
在李瑞環“十易其稿”的筆下,整個劇本不再僅侷限於對當時苦難環境的籠統展示,而更加突出了韓玉孃的堅貞不屈。
這本劇目也被京劇界稱讚為“為傳統京劇改編提供了一個非常成功的範例”。
除此之外,李瑞環還修改過許多劇本。在他的筆下,大部分京劇被“刪繁就簡”,從原來的四個小時精簡成為了兩個小時,更加突出劇本結構。
例如,他改編的西廂記中捨棄了原本的大團圓結局,劇情在長亭送別後戛然而止,後面的大片留白,留給戲迷自己體會。
這樣的改編被許多戲迷擊節讚歎,更被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的兒子評價為“改編的最精彩之處”。
李瑞環在京劇上的貢獻,得到了中國京劇界各界人士的一致認可。
2009年4月,李瑞環親自修訂改編的《韓玉娘》、《西廂記》、《劉蘭芝》、《楚宮恨》和《金山寺·斷橋·雷峰塔》五部大戲在天津中華劇院開啟了首場匯演,獲得了戲迷們的一致好評。
三,“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哲學”
在孜孜不倦地改編京劇的同時,退休後的李瑞環也花費了許多時光來讀書、寫作。他曾經不無感慨地提到幼時的求學生涯“太苦太累”,而在李瑞環的記憶中,為了讀書,他沒少挨母親的打。
有一年臘月裡,母親帶著他賣掉了一批燒火用的“茬子”,準備買些油條過年,然而,在路過書攤時,年少的李瑞環卻偷偷用這筆錢買了一套名為《巧合奇緣》的書。
母親知道此事後,氣得拿掃帚一路追著他打,李瑞環被打出家門後不敢回家,光著腳在臘月裡站了很久。後來,還是母親找到他,一邊哭一邊說道:“愛讀書是好事,可是家裡哪裡有錢給你買書?”
這件事讓李瑞環印象很深。因此,在退休後,李瑞環的願望就是:“想要輕輕鬆鬆地,讀一點自己想讀的書。”
在讀書的同時,李瑞環還悄悄地以“一位老黨員”的名字,開始資助起了貧困大學生,足足資助了幾百大學生成功完成學業,走向社會。
由於李瑞環淡泊名利,那些被他資助的大學生過了很多年,都不知道這些錢竟然是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出資……
而在談及資助大學生的金錢來源時,李瑞環也給出瞭解釋:他用以資助學生的錢,一部分來自於出版書籍所賺的稿費,一部分來自於改編京劇所獲得的獎金,而剩下的則是他多年的工資和退休金。
在李瑞環的計劃裡,拿出一部分工資來資助貧困大學生,彷彿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就當我沒當過這個官,沒賺過這些錢。”
而在諸多書籍中,李瑞環最感興趣的還是哲學類書籍。他不僅常常閱讀,還不斷將自己的感想寫成心得。
從2005年開始,李瑞環陸續出版了《辯證法隨談》、《學哲學用哲學》、《看法與說法》、《務實求理》等多部著作。
在出版的多本書中,李瑞環最重視的的就是《學哲學、用哲學》,這本書涵蓋面極其廣泛,凡是李瑞環負責過或者他感興趣的分支,其中都有所涉及。
因此,書中包括了民族、宗教、哲學、工程、設計等等內容,更不乏對於新中國發展的思考和感悟——而在這本書中,李瑞環還總結道:“學懂了哲學,不管什麼時候,幹什麼工作,他都會給你思路,給你方向,給你辦法。”
其實,哲學對於李瑞環的影響十分之大,李瑞環曾經不止一次地提到過,“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哲學”。
無論是在工作時從平頭百姓的角度理解、解決問題,還是退休後從宏觀角度、高屋建瓴地改編京劇,李瑞環都能很好地駕馭,並且從中獲得最佳的效果,這正是是李瑞環多年研究哲學所習得的高超智慧。
作為曾經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退休後的李瑞環仍然在憑藉自己的力量和影響力,為新中國的發展與富強添磚加瓦。
儘管已經從領導崗位卸任,李瑞環仍然偶爾去視察天津企業的發展情況,瞭解民生現狀。
作為一名為新中國奉獻極多的領導人,李瑞環從年輕時的“不怕苦、不服輸精神”,到後期的“實幹精神”、“研究整理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新中國新生代的我們,不但要在工作學習中向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人看齊,更要努力超越他們,在新時代做出新的奉獻,為中國嶄新的未來增光添彩,為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