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人物名片
李正武(1916-2013),男,浙江東陽人,無黨派人士,核物理學家,中國磁約束核聚變奠基人之一,中國核聚變與等離子體學會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曾就職於貴陽氣象所、江蘇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1946-1951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攻讀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後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凱洛格實驗室研究員,並在美國望城醫學中心從事核技術和輻射應用工作。1955年李正武突破重重封鎖,與著名學者錢學森夫婦等同船回國,成為第一批迴到新中國的科學家。
在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內的中國核聚變博物館裡,有一件珍貴的展品——美國產“皇家”(royal)牌打字機。這臺打字機曾跟隨主人沐浴過美國加州的陽光,漂洋過海回到國內,曾在北京房山見證過中國核工業的星星之火,也聆聽過四川西南的綿綿雨聲。
如今,這部打字機靜靜地躺在櫥窗裡,向每個參觀者講述著它曾經的主人——中國著名實驗核物理學家、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家,中國核聚變能源開發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正武,當代“夸父逐日”的故事。
他的故事
衝破藩籬回到祖國,落戶樂山基地“造太陽”
早期在美國留學期間,30多歲的李正武在輕原子核反應方面就完成多項實驗研究,對愛因斯坦質能轉換關係作出當時最精確的直接實驗測定,提出了帶電粒子活化分析方法。用輕核反應實驗測定輕原子核質量資料表的科研成果,被著名核物理專家杜布里奇博士的權威論著《實驗——核物理的方法》採用,替換了原擬用的質譜儀測定輕原子核質量資料表,獨立發現用a粒子轟擊原子核F"的庫侖激發現象。
但也正是由於李正武的成就,當時的美國移民局拒絕了李正武和妻子孫湘的回國申請。經過中國政府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愛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直到1955年8月,美國政府才允許一大批被扣留的中國專家學者回國。美國政府嚴禁中國科學家攜帶任何書面檔案回國,但這臺“皇家”牌打字機卻不在禁止之列。據李正武的女兒李漱碚介紹,由於每個人能攜帶的行李數量有限,“念舊”的李正武當時為此還犯了難。最終,他捨棄了一箱行李,將這臺打字機帶回了祖國。
李正武長期從事核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等方面的研究,領導並解決了若干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回國後,他積極倡儀在中國開展受控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方面的研究。1955年,他協助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研製完成了我國第一臺2.5MeV質子靜電加速器和第一臺電子靜電加速器。1956年,他參加了全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的原子能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他們的倡儀被列入《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此後,他一直是受控熱核聚變研究工作的積極支持者。
1961年,李正武轉入核聚變研究領域,是我國較早從事受控熱核聚變研究的科學家之一。他領導了絕熱壓縮小型磁鏡裝置的研究工作及小型仿星器裝置的後期籌建工作,並提出建造穩態“多用磁籠”裝置。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透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為了讓人類能夠利用核聚變所帶來的能源,當時的發達國家美歐日俄率先推出了“人造太陽”——即一個可以控制核聚變的科技裝置。
1969年底,李正武隨三線建設遷至四川樂山原二機部585所工作。我國第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的研製,在樂山的物理研究院邁出了艱苦第一步。
當時,落戶樂山基地的李正武一家三口住在僅10多個平方米的“乾打壘”房間裡。牆壁是用灰黑的混泥土塊壘起的,公用的水龍頭和廁所都離得很遠。對李正武夫婦而言,更困難的是要走5公里山路去縣城買油鹽柴米,自己再用揹簍揹回家。當時,大家常常能看到兩位年過半百的科學家,揹著生活用品,在有幾百個臺階的“美人坡”(當年進585所的必經之路)上,相互攙扶著行進。
在585所,李正武參加了脈衝磁鏡的實驗研究及改進方案的制訂,等離子體噴槍實驗研究,聚焦概念的提出及初步實驗結果;參加了仿星器裝置的研究設計,磁鏡裝置的方案制訂,環形電流器的方案設計及實驗方案;專題研究磁鏡系統的注入,鏡環組合的理論分析,中性粒子注入區域性點火問題,從事聚變堆研究,先後提出了幾項概念設想,其中有“環形連線的球環聚變概念”等。
他的成就
“夸父追日”不息,磁約束聚變造福後世
1988年,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受控核聚變事業的發展,李正武及時提出了中國環流器二號的概念設計框架,為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80年代,作家莫然曾造訪位於108級石梯之高的荒山上的研究所。據她回憶,剛搬遷至樂山時,所裡條件簡陋,研究者住宿條件差,有的甚至只能睡在帳篷裡。正如莫然所說:“儘管研究所的房間就像山洞一樣,但我們的科學家們用捨己的奉獻精神,反覆研究,光設計圖紙就有3層樓高,製造出了‘中國環流器一號’。”
李正武先後參加研製中國首臺靜電加速器,是中國第一臺高氣壓型質子靜電加速器和第一臺電子靜電加速器的主要研製者之一。歷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14室副主任、主任,第二機械工業部585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曾列席第三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當選為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中國磁約束核聚變奠基人之一,核聚變與等離子體學會創始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譽院長。
李正武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為推動受控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術交流,創辦了《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期刊,任主編。他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聚變研究理事會首屆中國成員,《Nuclear Fusion》期刊編委,並曾多次任國際有關專業會議的顧問委員會成員。先後在國內外發表《愛國斯坦常數的精密測定》《帶電粒子活化分析》《輕原子核質量》《中國受控核聚變的里程碑》《中國環流器一號初步實驗報告》等論文和實驗報告,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1978年,時任國防科委領導錢學森等視察五八五所時合影,前排左二為李正武、左三為錢學森、前排右一為孫湘(圖片由省科協提供)
多年來,李正武一直悉心培養科研人才,他嚴謹的態度給年輕的科學工作者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為國家受控熱核聚變培養了大批人才。經他培養的研究生和科技人員,多數成為國家受控熱核聚變和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骨幹力量,為我國核聚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2013年7月30日,李正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奠基磁約束聚變造福後世”“獻身核科學技術光耀千秋”,這幅輓聯是對他一生的公正評價。
2021年5月28日,中國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執行,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中國當代的“夸父”們帶著青春、智慧、忠誠在實現中國人“人造太陽”夢的路上繼續奮勇前行。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