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裙是傣族女子的特色服裝,是傣族服飾文化的精華。
有言道:哈尼的胸脯傣族的腰。誇獎哈尼姑娘的胸或許是因為她們胸前掛滿了閃閃發亮的銀飾;讚美傣族姑娘的腰,的的確確離不開筒裙的襯托,緊身的上衣配上漂亮的筒裙,把傣族小“卜少”婀娜多姿的纖纖玉腰展現得淋漓盡致,婷婷玉立,美不勝收。
筒裙除了保暖裝飾的服飾基本功能外,有多種好處:
首先是經久耐用。筒裙不過是一塊長方形的布,鑲了邊即成,製作簡易。繞腰圍上一圈,就成裙子,穿著方便。“咪濤”喜黑,“卜少”愛花,老少皆宜;熱天穿單,冷天著夾,四季流行。上年紀的人都經歷過買布要票購衣需券的物資緊缺年代,褲子的腿前和屁股部位最易磨損,我們年輕時褲子打補丁是家常便飯。可筒裙前後可轉,左右可移,變換著穿。一旦穿破,也該壽終正寢,退出舞臺,絕不需要去打補丁。可謂物盡其材,經久耐用,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經濟實用的節約型服裝。
其次是驅蟲方便。版納的偏僻村寨,衛生條件差,牛馬豬禽,自由散養,糞便遍地,蟲蚊孳生。最可惡的是跳蚤、螞蟥。跳蚤輕輕一跳,無聲無息跳上了你的大腿,咬得你一腿疙瘩,奇癢難熬;草螞蟥也厲害非凡,不知不覺鑽入你的褲襠,親吻你的大腿。發現跳蚤、螞蟥鑽進褲腿,穿褲子的朋友就慘了,趕緊找個隱蔽場所處理,以免當眾出醜,可跳蚤、螞蟥早已溜之大吉,在你腿上留下斑斑血跡,塊塊疙瘩。穿筒裙就方便多了,筒裙輕輕一抖,跳蚤逃之夭夭,伸手到筒裙內一彈,螞蟥就會掉下。
第三是涉水方便,版納是亞熱帶氣候,一到雨季淫雨綿綿,連日不晴。生活在版納農村,免不了要涉水過河越溝。若水深不過沒腳背,穿褲子的朋友捲起褲腳就可涉水,要是水深過膝,涉水只得任水溼透褲子,這溼褲貼身的滋味可不好受,不小心就會著涼感冒。穿筒裙就大不相同了,傣族姑娘只要輕舒粉臂,把筒裙束到胸前,哪怕水沒大腿,照樣涉水而過,筒裙紋絲不溼。
再有是洗澡方便。版納的傣族是水傣,生性喜水,愛到河裡洗澡。男的可脫得精光跳入河中,女的畢竟有害羞之心,不能在人前赤身露體。這時筒裙可大有用武之地,把筒裙齊胸束起,甚至提到肩部,頭上,可洗個痛快,又不會出醜。
更妙的是“方便”方便。人要吃喝,自需拉撒,只進不出,非憋出病來不可。僻遠的傣鄉,沒有蓋廁所的習慣,出恭小解,都得因地制宜。出工下田,趕集上街,難免內急。穿褲子朋友,男的可找個隱蔽的場所“方便”,女的常會遇到尷尬難堪。可穿筒裙的傣族姑娘,“方便”起來可真方便,把筒裙向前微微一提,一股“清泉”就從筒裙中輕輕而瀉,你就是恰好“遙看瀑布掛前川”,傣族姑娘也是哈哈大笑,沒有半點難為情可言。
剛到傣鄉插隊不久,有一天我挑著水桶去打水。路邊幾個傣族小姑娘,大的不過十四、五歲,小的只有十來歲。突然大喊一聲我的名字,竟齊刷刷對著我撩起了筒裙,來了個“孔雀開屏”。嚇得我回頭逃回宿舍。沒想到筒裙還是“性教育”的道具,具有“示愛”的功能。
據說文化革命掃“四舊”,一度曾禁止傣族婦女穿筒裙。但民族傳統根深蒂固,豈是隨便禁得了的。傣族姑娘我行我素,照穿筒裙。99年、04年,我兩次回到版納,發現今天的傣族姑娘,穿褲子的多了起來,穿裙子的少了下去。原因不知是文明的進步還是同化的結果。我擔心若干年後筒裙是否會變成博物館的展品,旅遊點的擺設。民族傳統應當繼續發揚,民族服飾應當豐富多彩,筒裙也應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髮展,把傣族姑娘打扮的更加美麗。但願筒裙會消失的擔心只是杞人憂天。
七十年代自衛反擊戰中,有兩個傣族少女脫下簡裙當擔架救援傷員,其勇氣實在可嘉,簡裙有此妙用,實在是迫不得己,匪夷所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