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同樣是夏天,五年前奧林匹克聖火首次在美洲大地燃燒。在動感的桑巴舞蹈狂歡節奏中,全世界聚焦巴西里約所在的這塊500多年前從西班牙出發的航海探險家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
那個丙申猴年,彷彿註定是個發現之年。同樣在那個激情的8月,英國科學家宣佈發現了一顆離地球最近的適宜居住的行星。這顆被命名為“proxima b”的行星,有著舒適的氣溫和能孕育生命的液態的水。從此,人類觀察太陽系以外的生命有了新的開始。
人們彷彿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未知世界探索。這一年,美國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家現場播放了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的引力波轉化而成的“宇宙的聲音”。近百年來,全球科學家一直沒有放棄對引力波的探測,現在終於確切聽到了宇宙的時空漣漪,聽到了宇宙的穿越之響。這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重要預言,更開啟了探索宇宙奧秘的一扇前所未有的新視窗。這也許是唐朝詩人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描述的“雲霞明滅或可睹”的境界。
五年過去,當我們把目光從太陽系外、宇宙的大尺度上收回時會發現,還是在2016年,當時播下的幾顆關於發現地球奧秘和太陽系內天體的“種子”,如今均已結出碩果。“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於當年立項,2020年其連破中國載人深潛紀錄,發現並帶回了逾萬米深處的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貴樣品。當年開始的,還有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如今,“天問一號”探測器和“祝融號”火星車已順利著陸火星,並開始巡視探測,去發現更多火星的生命活動資訊,探索太空的千年“天問”邁出堅實步伐。
發現從來沒有停止。屠呦呦從傳統的中草藥中發現抗瘧青蒿素。袁隆平從水稻雜交育種中發現糧食增產、消除飢餓的希望。科學家從石墨中發現世界上最薄最堅硬的“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商家從網際網路的運用中發現對傳統模式具有顛覆性意義的商機。人類社會就是在這樣反反覆覆地對存在的事物不懈地探尋、不斷地發現中,取得一次次的突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一位幾年前獲得博士學位的基層公務員告訴我,他業餘時間參加了一些社團活動,在與社群的互動交往中,他獲得基層實踐和每兩天看一本書所無法獲得的發現和領悟。電商購物的便捷、詭異變幻的房價還有無時不在的微信交流傳播,使得既有的知識儲存和原有的思維軌跡受到激烈的震盪。如果不融入相對專業甚至跨界的社群交流,僅僅靠傳統的閱讀獲取資訊,是無法跟上即時傳播的網際網路速度的。不及時發現、掌握新的知識,很快就會產生“身體被掏空”的感覺。曾經引以為榮的業餘授課課件,也被網際網路時代認知方式衝得七零八落。
認知每天都在被重新整理。有著近百年考古發掘歷史的三星堆遺址,因為有了方艙發掘的全新模式和多學科協同的發掘手段,使蘊藏在地下4800多年的長江上游古蜀文明“歷史密碼”逐漸得到詮釋。從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斷考量著人類對病毒傳播、疫情防控應對的認知。每天都會有新的情況,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社會和自然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挑戰,也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認知空間。
記得歌德講過一句話:思考比了解更有趣,但遠不及觀察。在此語意中,瞭解側重在對事物資訊的獲知,思考偏重於分析、推理和思辨,而觀察則是在瞭解基礎上的思考和在思考中的瞭解,是對真實的認知。因此,觀察是探索真實世界的鑰匙。
有個挺有趣的故事。達爾文小時候經常陪做醫生的父親去給人看病,遇到住在樓上的病人,其父因身高體胖,不便爬木板樓梯,便叫達爾文上樓觀察病情。久而久之,達爾文養成獨立觀察事物的能力,並在觀察中提升見識,探索生物發展規律,才有了革命性的《物種起源》,成為進化論的奠基人。中國古代先賢把“格物致知”作為認識論命題,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後來,陸游在冬夜裡的一首教子詩提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確揭示書本中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原理,必須“躬行”才能獲得發現。這與我們信奉的“實踐出真知”是一脈相承的。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首特別喜歡的粵語歌曲《漫步人生路》,裡面有句歌詞:“悲也好,喜也好,每天找到新發現”。後來從事新聞工作,我便把“每天找到新發現”幾個字作為職業信條寫在採訪本的扉頁,時時激勵自己,每天滿懷熱愛出發,尋找新生事物,充滿興致地探尋表象背後的真相,彰顯真知而成就理想。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對真相的認知。在碎片化海量的資訊資訊面前,每個時點都在考驗對真實的把握。像孩子一樣對未知保持興趣、好奇和敏銳,又像智者一樣不懈地觀察和思考,釐清繁雜的表象,辨別真偽,探究事物本源和真諦。這或許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每天找到新發現。發現真知,感覺力量;發現價值,感知意義;發現美好,感受快樂。
2016年8月31日一稿於新安
2021年8月5日修改於觀湖
(原標題《雲霞明滅或可睹 》)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