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華清宮》中寫道:“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猶有樹長生。”中華文化長河,流淌著五千年豐功偉績,前世之文化,乃後世之瑰寶,泱泱中華大地,眾多名勝古蹟誕生於此,匯聚前人智慧,濃縮時代之精華。
時至今日,中華文化成為世界矚目焦點,無數中華兒女,用雙手書寫傳奇,用鮮血鑄就未來。回首往昔,一幕幕光輝事蹟歷歷在目,為世人帶來無限財富。中華大地上的歷史古蹟,皆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從秦始皇統一六國起,中華社會步入封建帝王時期,歷朝歷代之帝王,為了彰顯實力,皆會大興土木,建立皇宮,留下自己的威名。
提起中華歷史上的偉大建築,世人腦海之中,往往能聯想起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宮殿,其見證了封建社會的興衰,是皇室貴族生活之縮影。故宮在1420年建成,被稱為紫禁城,而紫禁城迎接的第一位帝王,就是明成祖朱棣,與此同時,紫禁城變為歷代帝王的居住地。
故宮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名片,其象徵著帝王的意志,是世人研究歷史的最佳場合。故宮有七十二萬平方米的佔地面積,經過十四年得以建成。根據史書記載,明朝時期,為了修建這座宮殿,投入了上百萬工匠,可謂傾國之力,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國都定在南京,這也屬無奈之舉,在戰亂下,能夠在中華大地,有一席之地足以。而在定都之後,朱元璋心中一直有遷都的打算,但一直未拿定主意。一直到朱棣上位,其發現了北京的地理優勢。其位於中華大地偏北方,能夠有效抵禦遊牧民族的進犯,並且北京靠近大運河,有著燕山作為天然保護屏,是皇都的不二之選。
如今世人能夠領略到的故宮風光,只是冰山一角,為了保護好這座六百多年的歷史古蹟,許多宮殿都未曾對外開放,但這並不妨礙世人領略故宮之風采。另外在故宮內有一條“大蟒蛇”,和故宮同生共死。其實這條“大蟒蛇”是故宮城內的一條河流,名為金水河。
俯瞰整個故宮樣貌,不難發現金水河的身影,其位於故宮的東側,河流蜿蜒盤旋,宛如一條盤踞在故宮內的大蟒蛇,所以世人將金水河稱為故宮內的“大蟒蛇”。金水河的存在,為故宮增添了不少風采,同時是故宮內必不可少的河流。
金水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整條河流貫穿故宮,從故宮西側流入東側流出。在古代社會中,世人建造房屋,講究風水方位,而金水河是故宮的祥瑞之兆,能夠為住在故宮內的皇室貴族,帶來好運。在如今來看,風水只為封建時代的產物,但金水河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防止火災發生。
自故宮建立以來,屢次發生火災事件,永樂19年,故宮發生了一場大火,故宮內前三座宮殿在大火之中化為灰燼。到了嘉靖36年時,故宮再次燃起大火,相比於前一次的火災,這次火勢更為兇猛,燒燬了多座宮殿。而在李自成攻破故宮城門後,就下令放火將故宮燒燬,這次大火讓原本富麗堂皇的故宮,受到嚴重的損害,唯有幾座宮殿相安無恙。
眾所周知,古代建築大部分為木材所制,一旦失火定會造成嚴重損失,而金水河的存在,極大的程度上,減少了火災的危害,讓世人能夠儘快控制住火勢。
對於故宮來說,金水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金水河還有排洪積水之用,整個故宮的地勢南低北高,每逢暴雨季節,故宮內的積水,皆能匯聚到南端,經過地下暗河,流淌入金水河內。金水河有著極強的排洪功能,積水會順著河水流出宮外。
正是因為金水河的存在,六百多年來,故宮之內從未發生過洪水災害,而金水河也為紫禁城的水源,是皇室貴族賴以生存的河流。時至今日,這條河流,依然守護著整個紫禁城。紫禁城能夠儲存至今,金水河功不可沒,如今它依然發揮著餘熱,澆灌著故宮內的一花一草一木。
回顧歷史,眾多歷史古蹟,皆能為世人帶來前進的動力,如同故宮一般,象徵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融匯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世人唯有保護好這些名勝古蹟,中華文化才能得以弘揚,中華社會才能邁入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