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發現
中國工匠,相當奢華而低調地存在著,並且不起眼地隱匿於城市或者鄉村的某個角落。中國工匠們的這些手藝,也許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被提及,但是目前流行著一些主題旅行,專門是為了去尋找和欣賞這些即將被遺忘的傳承。
01
”
楊柳青年畫彷彿一部翻開的地域文化辭典
藏著中國的年景
成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
文化傳承和精神凝聚
刀法流暢,刻版講究
年過花甲的霍慶有老師長年致力於楊柳青年畫的發展,他每天堅持要在自己刻制的木板上,刷出上百幅楊柳青年畫。在他看來,這門傳承三百多年的傳統民間藝術,至今依然魅力不減……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61期
TIPS霍慶有年畫博物館
地址: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寶華街43 號
02
”
如今很多農具、農村生活用品
或被先進的機械化設施取代
或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作為數千年農耕文化的一部分
這些逐漸消失的農具
還帶著脈脈難捨的溫情
絞簸箕,絞合難忘的歲月
剛修好一張面籮,一位大姐又拿著兩張簸箕送了過來,看著這兩張滄桑的簸箕,記憶中彷彿出現兒時農村的生活場景——石磨旁,男人給大笸籮盛滿糜谷,小女子手執小簸箕給碾盤新增糧食,女人在一旁用大簸箕閃簸,搖篩出的米如金似銀,也揚簸出全家人的好心情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65期
TIPS簸箕
一種農具,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用來簸去稻米中的雜質和空殼,在農村裡也用來晾曬豆子、花生等。在農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備之物,一張簸箕如果用得愛惜點,最少也能用十幾年。
03
”
白牆黑瓦青石板
細雨小巷油紙傘
只有飽含手藝人細心與功夫的油紙傘
才可以承載起
氤氳的江南舊夢
和千年等一回的浪漫傳說
裱傘面,修邊定型作畫
“如此多的工序,每一道都有講究!”跟隨戴根盛,我們來到了裱傘車間,戴老師的侄子戴開祥正在繞傘圈。只見他將組裝好的傘架撐開放在支架上,左手拿著一個兩邊有弧形凹槽的網尺,將相鄰的兩支長骨固定成一定的角度,右手持一截穿著細線的竹筒在長骨上繞兩圈,然後依次轉動傘骨一週,細細的絲線便將傘骨的長骨均勻地固定在一起。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52期
TIPS油紙傘
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使用歷史已有一千多年。傳統油紙傘全部取材於天然,製作過程非常繁瑣,純依賴手工製成。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
04
”
指尖上蘊含著
專注、執著以及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
工匠精神
這種文化和精神
是永遠值得傳承的
漆裡流古韻,平遙推光漆器
“平遙古城三件寶,漆器牛肉長山藥”,走進平遙古城,濃重的青灰色迎面撲來,城牆、街道、民居、商號、店鋪、廟……全部保留著明清時期古城原有的格局和風貌。老街上,幾家大大小小的漆器店內,各式各樣的漆器泛著亮光,讓人眼花繚亂。這些聞名於世的平遙推光漆器,都是工匠們用手掌反覆推磨而成的。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56期
TIPS平遙、榆社、高平、澤州
都在太原周邊,自駕前往非常方便,從太原出發沿G5 高速100 公里到平遙,平遙到榆社G2516高速100公里可到。榆社到高平永錄村,沿G55 高速170 公里可達,從永錄村到澤州大陽鎮,沿S227,30 公里可達。
05
”
鳳冠、九龍紗、蝴蝶盔、倒纓盔
……
說起一頂頂盔帽
董濤山如數家珍
每一頂都是一個故事
蘊藏著深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從傳統戲到圖蘭朵
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技藝,推陳出新,進行了大膽地改革。比如在材料方面,以前盔帽造型是用毛頭紙一層層地裱糊,他改用了牛皮紙,這樣做出來的更加平展挺括。再比如絨球,傳統做法用毛線,他改用蠶絲後,成型效果好還更加漂亮。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51期
TIPS盔帽
也叫“盔頭”,是梨園行的行話,是中國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稱。大體分冠、盔、巾、帽四類,還有各種大小附件,如額子、駙馬套翅、翎子、狐尾、面牌、剷刀頭等,多與盔頭配合戴用。
06
”
自古以來
竹子與中國人的生活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竹編造物
一根竹,百種用
貫穿古今之靈氣
編織藝術之經緯
道明竹編煥新生
楊隆梅記事起的上世紀90 年代末,正是竹編的黃金時代,然而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塑膠、不鏽鋼等家居產品廣泛上市,日常生活中竹製品的蹤影漸漸減少,行業的衰落是不爭的事實。竹編手藝如何傳承下去,是老手藝人的惦念,也是楊隆梅這代新竹編人的責任。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67期
TIPS道明竹編
縱是竹之稟性,橫為人之感性,經緯間是歷史與傳統積蓄下的技術,亦是生活的藝術。看似柔軟的篾絲,依然有著屬於竹的堅韌,在交錯編織之間,手藝人指尖縱橫劃下的深刻紋理,是為創造完美竹編的堅持。
07
”
砂器的工藝沿襲千年
每一件的誕生都要經過烈火洗禮
滎經砂器的整個生產過程
就如一首美麗的詩篇
饅頭窯,演傳奇
在作坊中間,有一個直徑約1.5 米的大圓坑,坑裡填滿了碎煤,一根5 米長的鐵管上懸著綁滿細鐵絲的窯蓋,另一頭拴著石磨——這是燒製滎經砂鍋特有的饅頭窯。合蓋與揭蓋的過程如同買菜稱重,而開蓋一瞬間的火舌四射,又往往能把初來乍到的遊客驚得魂不守舍。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63期
TIPS滎經砂器
四川省滎經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滎經砂器有著兩千多年的燒製歷史,滎經砂器質地古樸,抗腐蝕、耐酸鹼,不起化學反應,儲存食物不易變質,能保持食物營養成分和食鮮味美。2008 年,滎經黑砂手工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08
”
出自山西汾河的泥巴
經匠人之手雕琢以及燒製時的窯變
在硯臺上形成
各種意想不到的顏色與花紋
澄泥硯上著華章
一方澄泥硯要成為藝術佳品,關鍵還在於匠人的藝術靈感和精雕細刻的高超技藝,雕刻工作室裡,藺濤和工人們專心地打磨著一方方硯臺。他們在硯坯上或雕或刻,盡情發揮著技巧和想象力,山水人物、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各類題材豐富多姿,每方硯上都呈現出匠人凝練的刀筆功夫,更凝聚了絳州澄泥硯數千年來的文化底蘊和風土人情。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68期
TIPS絳州澄泥硯
1994 年,恢復製作的絳州澄泥硯一面世就獲得“94中國名硯博覽會”金獎,得到了國內硯臺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2008 年,藺氏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 年至2014 年,五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
09
”
琺花器由盛行到失傳
再由山西民間藝人甄國民恢復
經歷了不平凡的艱難歷程
演繹了博大厚重的燦爛與輝煌
磨礪技藝,心繫琺花
有別於傳統陶瓷紋飾,琺花陶瓷的紋飾獨具藝術特點,或清秀典雅或雍容華貴,以富於地方特色而見長,因此也成為見慣了各種名窯瓷器的鑑賞家和收藏家的新寵。再加之歷史很短,那些僅存下來的琺花器就更加受到珍視了。20 世紀初,一件上品琺花器,就價值數千兩白銀。
——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總第164期
TIPS山西琺花器技藝傳習所
地址:山西省陽泉市郊區三泉村小學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