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長城現狀
梳理長城文化
挖掘長城藝術
保護長城遺產
跟隨我們的腳步
感受不一樣的長城之旅
張明弘-尋根·長城
訪古探幽,萬里山河。
勞其筋骨,披星戴月。
嚴寒酷暑,餐風飲雪。
鍛鍊意志,健康體魄。
摯交好友,疏於聯絡。
尋根長城,安於寂寞。
人生苦短,自己掌握。
諸事隨緣,閒雲野鶴。
茫茫人海,珍惜你我。
互相理解,絕對沒錯。
明心見性,反思己過。
修心養性,慧禧安樂。
2021年1月13日
傍晚7時50分
明弘於苦水返回永登的車上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自武威,經古浪、天祝至永登以來,長城一直南行,卻自擁有美麗丹霞地貌的紅峴溝開始轉折,轉向東,往鹹水河而去。因此這一天的行程顯得猶為重要。自紅峴溝我們的尋根旅程也將改變方向,沿著長城,經鹹水河,至黃河邊的河口古鎮,結束尋根長城團隊這一階段明長城支線的考察。
“人類每次正視自己的渺小,
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進步。”
01
十里堡村
離開紅城堡後,我們抵達的城堡將是苦水堡。在紅城與苦水之間,接著上一次的行程(相關連結:尋根·長城|永登-莊浪河畔翹首以待 望鄉臺上得聞天下),我們先來到了苦水的十里堡村,尋找長城。
新農村新風貌
十里堡段長城,邊牆已經沒有痕跡了,只有老鄉記憶裡十里堡墩遺址,隱匿於市井民居——十里堡十社63號,那裡是八十年代蓋的佛爺廟(大佛寺)。
老鄉口中的佛爺廟
從一處普通的民宅大門進去,赫然是一座廟宇,如果沒有老鄉指引,怕是找不到的。
十里堡墩子遺址
寺廟大殿正對面的牆的位置,即是墩子的位置,73歲王大叔仍記得小時候墩子足有十米來高,墩子上還建有小廟廟。如今墩子已全無痕跡,為寺廟磚砌的一段矮牆,兀自挺立。
小賣店裡幫我們回憶長城、墩子的
苗林川大哥
帶我們去找大佛寺的王大哥
此處的大佛寺雖藏在普通的民宅中,裡面的規制仍是五臟俱全。據說此廟也幾經周折,先在墩子的旁邊蓋了廟,後來轉給私人,再後來才復又修了廟。大佛寺正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兩邊分別是西面阿彌陀佛、東面藥師佛。
寺院裡聽王大叔回憶長城
漲知識 一般看到三尊佛,塑的佛的形式是不一定的,跟塑相的人有關,有兩種塑法:有的按時間軸,今天佛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佛燃燈五佛,未來佛彌勒佛;有的按方向軸,西面阿彌陀佛,中間釋迦牟尼,東面藥師佛。
張老師說“有人說去各個寺廟,不要去看佛、菩薩,這樣不尊重。但其實觀想也是一種敬畏”,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
02
紅峴溝
這一天路上的人和事,依舊是值得反覆敘說的故事。"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正有人始終守著信仰,完成對這片土地的厚重約定。"
對面山樑上的紅峴溝長城
抵達紅峴溝溝口,我們遇到了支援家鄉建設,在紅土地上種樹的巨繼鵬。他在溝口山下建了一座看護的小房,小房後面有架梯子,由此登上去,是抵達紅峴溝長城的最便捷的一條路。
紅峴溝長城航拍
上山之後,就看到了近處對面山樑上的紅峴溝長城。
沿梯子上山
巨繼鵬在山上開闊地方建了一座陽光房,還特意劈了塊池塘養魚。陽光房沒有暖氣也很暖和,我們去探訪長城,巨繼鵬泡了茶等我們返回來再喝。
張老師與巨繼鵬合影
環顧陽光房的四周,遠處是豬陀山,近處是紅峴溝長城。巨繼鵬說這裡政府一直有規劃,將來紅峴溝會和樹屏的丹霞地貌打通連上做成風景區;而他自已種樹,這幾年也小有成效。現在生態好了,前方兩公里的鹹水河,夏季蓄水的時候有白色仙鶴來棲。
巨繼鵬的悠閒日子
紅峴溝溝口的土都是紅色的,所以稱這裡是紅硯溝——明長城從武威過來,經古浪、天祝,過了永登苦水堡後往南三公里處,從這裡長城上了山,然後折返往東沿鹹水河奔蘭州方向而去。這裡是長城轉折比較重要的節點。
紅峴溝溝口
遠處群山圍繞處是豬馱山,風景優美、人文歷史豐裕。這裡即是長城重要的遺址地,又是著名風景區;即適合尋古探幽,又適合度假養生。
豬馱山
紅峴溝的山路上,有隻受傷的貓頭鷹在乾草叢中,"這麼大的還很少見"巨繼鵬給它放了水和食物,讓它在那裡養傷。我們路過時見它還在,卻只敢遠遠的望去,不再打擾(攝影師幸好有個微距鏡頭)。
生命的脆弱需要小心呵護
按巨繼鵬指引的路,從紅峴溝溝口向裡走,“每隔一段距離就有白色的長城界樁,前面有一個報廢工廠,工廠旁就是明長城遺址”。
紅峴溝長城和鹹水河長城相接處
走過一段兩旁都是丹霞地貌的山路,先看見的是巨繼鵬說的廢棄工廠。工廠後面依傍的山勢開始由南向東轉折。這就是長城從莊浪河到了紅石峴溝溝口,沿著紅色的陡峭的山樑(天險),順著殘存長城的方向向東折返的地方。
紅峴溝沿途“紅色肌理”
03
鹹水河
鹹水河長城第一段航拍
鹹水河段長城開始,長城往東而去。鹹水河長城的第一段,只剩下斷斷續續的殘跡。其中有兩小節稍微明顯的遺蹟:一節只剩一個小土堆;一節體積稍大,造型像蘑菇一樣,下面也已不超過十公分了,中間的地方才接近半米左右;兩段牆體都岌岌可危。張老師估計,如果不做人為保護,可能未來五到十年,這兩節牆體就會消失。
鹹水河長城第一段
看著所剩無幾的長城殘跡,張老師感概萬千,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這是一堂關於偉大與渺小、強大與柔弱、保護與被保護、敬畏與憐惜的課。面對偉大的長城,我們該如何去對待它今天已變得柔弱的身軀?這不只是一個考察課題,更是一個人生命題。
一堂生動的課:偉大與渺小
和長城的殘跡比肩,我們依然是渺小的,但偉大與渺小之間,從來不只是強者對弱者的保護,而是互相守護,和平共處;是惺惺相惜,榮辱與共。
造型可愛的殘跡
從幾點殘跡的鹹水河第一段長城往前走,到鹹水河的這段距離,沒有再發現長城的痕跡。抵達鹹水河西岸。極目遠望,河兩岸均是鹽鹼地,如果不瞭解這裡的土質,會以為是汙染,但其實這裡沒有任何化工企業,是乾乾淨淨的原始的鹽鹼地。
鹽鹼地
鹹水河對岸看到了一個墩臺,老師指著墩臺預測"從墩臺往右去,我們去找一下河岸這邊的長城過河處,或許就在前面"
鹹水河航拍
天地悠悠任我行
尋找過河處,我們途經一大片空曠地帶,似又感受到了另一種維度-空間上的偉大與渺小。無人機升起時,我們逐漸在鏡頭的注視下,成為微縮在巨大的人工石柱的框架裡的景觀。
空曠的土地
太陽即將下山時,終於找到了過河處,在一片打了長城界樁的區域,距離轉彎處的山樑大概二千多米,隆起的土堆看不到夯土層,牆體已沒有留存。
永登鹹水河段長城過河處(西岸)
老師戲謔“再次證明張老師除了能猜也能蒙,除了能蒙還能碰,不管怎麼講,猜也好,蒙也罷,還是碰也好,我們再一次找到了長城,尋找長城的魅力就在於此,尋尋覓覓,驀然回首,它就在不遠處”。
永登鹹水河段長城過河處(西岸)
據張老師推測"當年這裡可能是很大的墩子,因為此處在關口,關口一般都會有墩子,而文物部門的勘定,將整個這一片都打了長城界碑,也正說明了問題。"抬頭,往旁邊山上看去,張老師發現還能看到一絲絲牆體。於是往山上走去。
描摹
"幾棵枯樹,一間老房,兩片閒雲"老師說"這裡是中國畫的意境,再憑添幾筆,可以畫成一幅中國山水畫",藝術家的眼光,處處均是詩情畫意。
幾棵枯樹
一間老房
兩片閒雲
在山頂上真的見到長城墩子,我們有種跋山涉水,萬里奔赴後,歸於平靜的喜悅——見山是山,水是水,長城後面還有長城。
一房一墩
許是順利的找到長城過河處,下來的行程就相對容易了,人的心情一下子開闊起來。看到山下的廣闊,還有此時的房子、墩子、天空,無一不美,詞已窮,只能用"美哭了"來表達,此情此景怕是隻有老師的畫筆才能完美的描摹出來。
鹹水河東岸墩子
此時的情感與自然的一種共振,是人生天地間,發自內心的感概與喟嘆,面對宇宙遼闊、萬物偉大的敬畏和折服。
廣闊之餘的荒涼,一派沉寂,這裡沒有人煙,有的只是幾處磚窯。偶爾出現一棵還算大的野梨樹上,有特大號的鳥窩出現,才顯示著這裡有生命跡向。俗語稱“桃不接不長桃,梨不接不長梨,柿子不接不長柿子”,野梨樹沒有嫁接成梨樹,也說明很久沒有人在這裡居住了。
俯瞰長城和鹹水河
長城孤寂百年,於我們生出的不僅是敬畏和折服,還有憐惜和愛護。
在大路溝溝口,我們順利的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大路溝沿續了丹霞地貌
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在六隻腳App打點定位
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
記 2021年01月13日
所歷
END
我們把這段旅程稱為【尋根 ·長城】 ,就是想透過對長城的一路考察,走進長城歷史,尋找那些遺失的傳統長城文化根脈。去弘揚長城文化,重新認識和思考傳統長城文化對於今天的價值和意義。
尋根長城
專案發起者:張明弘,1971年生於濟南。
藝術家,長城學者。李可染畫院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國際學院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現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長城學會專家庫專家,北京長城文化研究會研究員,渤海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章丘國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