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貧油國到產油大國,離不開石油科學家問鼎地宮的石油抱負、上下求索的石油精神。
9月10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召開“石油科學家精神及科技創新”院士專家座談會。從油氣提高採收率到發展新能源,從完善科研體系到全面提升自主創新,從搶佔競爭制高點到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11名院士齊聚一堂,為大力弘揚石油科學家精神,加快推進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出謀劃策。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生:石油地質工作必須要實事求是
1945年,我從大學畢業以後,到玉門油礦從事勘探開發工作,到現在76年了。
我最深的體會就是:石油地質工作必須要實事求是。作為一個在舊社會生活和工作過的知識分子,我遇到過種種困難,也被迫中斷過自己的研究工作,但始終沒有動搖為國家尋找和開發更多的油氣田、自力更生建設我國強大石油工業的決心。我認為,堅持真理、獨立思考是一個科學家應有的品質。
展望未來,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要進一步加大油氣勘探開發的力度,同時,還要積極穩步地開展海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並重視我國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石油科學家要在實踐中創新
做科學研究要敢於挑重擔,樂於付出。當下我國對外油氣依存度不斷提升,我們必須要自立更生,多產油氣。
石油科學家要在實踐中創新,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實際上,頁岩油很早就被發現了。1962年大慶會戰後,打了一口古龍2井,就在天山口,之後卻沒有到現場進一步研究。
石油科學家要到現場去,勇於實踐,發現問題,推敲、深挖,將研究提升到一定廣度和深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尚平:中國人才理應為中國人民開拓創新出成果
開拓創新是靈魂,踏實誠實學風正,愛國為民乃根本,科技高峰敢攀登,成果人才齊湧現,獻給祖國獻人民。
為誰創新為誰忙?為誰服務為誰研?為誰服務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中國培養出的科學技術人才,理應為中國人民開拓創新出成果。
“鐵人”王進喜帶領團隊戰天鬥地,“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不是為了個人名利,是為了“把中國貧油帽子拋到大平洋去”,是一片愛國心!科技工作者,要為黨為國為人民去開拓創新,出成果,出人才。
在以身作則的同時,還要考慮怎樣去培養學生和影響周圍的人:一方面是授之以業;另一方面,更根本更重要的是育之以德,讓“熱愛祖國為人民”的思想在大家的心中紮根。讓大家真正認識到:身為中國人,科研為人民;身為中國人,為國爭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金星:讓學術道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堅守學術道德,讓學術道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是重要人生哲學。作為一個科學家和院士,我覺得這點很重要。
我們要堅決抵制歪風邪氣,1995年當選為院士以後,我時時提醒自己要唯物,發揚院士的風範與精神,不要給院士丟臉,不能認為評上院士後就萬事大吉。作為院士,不是自己寫的文章一律不掛自己的名字,應當做好表率,提高道德修養,知行合一。
關於科技獎勵及排名,要主動讓步,甘為人梯、獎掖後學,把具有真才實學、德才兼備的人推舉上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胡見義:科技創新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
我當時工作有三個地點可供選擇,分別是松遼、準噶爾和延慶,我選擇了松遼,後來又到了大慶,來到實習鍛鍊的那個井隊。在這個過程裡要克服很多,一個是吃得不好,生活條件十分困難;另外住得是乾打壘,沒有溫暖沒有保障。就是在那樣的條件下,我堅持做好自己的工作,從來不掉隊。
想要搞科技創新,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
參加工作以後,我清楚認識到,理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是科技創新的根本。只有在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創新上下功夫,才能做好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腦: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油氣田裡和井場上
我理解的科學家精神是12個字: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
石油科學家精神是什麼?我認為就是“我為祖國獻石油”,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油氣田裡和井場上,這些值得我們在工作中身體力行。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認為,石油行業不是夕陽產業。石油不僅是一種燃料,也是一種戰略物資,影響國計民生。
即便在今後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的過程當中,石油逐步減少燃料的功能,但它在化工原材料方面的用途仍然凸顯。碳達峰、碳中和賦予了石油工業特殊的更高的內涵。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智:科學創新要求實、尊實、唯實
我理解的科學家精神,就是專門從事科學探索的人所展示出來的,帶有正能量的精神,因其在發現自然規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類人的工作作風形成了一種慣常的行動,因而對後人形成了一種引領和影響。
我理解的石油科學家精神,是在油氣領域從事科學與工程探索的群體所展示出來的,帶有風範特質的精神。
科學創新的基礎和條件,我把它概括為樹立“三實”的態度和搭建一個體系。什麼是“三實”的態度?求實,尊實,唯實。一個體系就是知識體系,是我們判斷事物真偽、識別事物的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合:石油科學家要有石油情懷、石油精神
石油科學家精神既要有科學家本質的精神,還要有石油情懷、石油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以及“三老四嚴”的光榮作風,這是我們這代石油科學家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對於我們這一代的科學家來說,要有戰略眼光,做一些戰略科學家該做的事情。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新生的、跨學科的事物不斷出現,我們要接受這個現實,努力進取,不斷突破自己,起到引領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科學家就是要攀登世界科技的屋脊
我認為的創新從傳統油氣說,就是打破常規,突破非常規,建立新的常規。中國石油正在進行“萬米級超深層油氣革命、奈米級超緻密頁岩油氣革命”,兩場科技革命開闢兩大油氣戰略新領域,實際上也是打破傳統的思維,突破非常規的思維,建立新的思維。
我把創新分為三類: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戰略創新。中國石油集團新一屆黨組提出,堅定不移做強做優油氣業務,加快佈局新能源、新材料、新業態,努力構建多能互補新格局,成為廣受尊敬、基業長青的世界一流的卓越企業,這就是管理與戰略創新。
在此強調,創新是“生命”、人才是“命根”、創效是“飯碗”。科技要自立自強,首先科學家要自立自強,使命擔當。以人為本,應以創新者為本,尊重創新、尊重創新者。要敢於突破傳統,敢於突破權威,敢於突破書本,敢於突破自我。常規人要有非常規思想,還有超常規力量。能源科技使命就是形成綠色科技、綠色創新、綠色能源、綠色地球。我們有世界的屋脊,但沒有科技的屋脊,科學家就是要攀登世界科技的屋脊。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金聲: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
我認為科學家精神特別是石油科學家精神,就是要守初心,胸懷國家,講奉獻。
面對浮躁,石油科學家不是發幾篇論文就行,而是腳踏實地到現場去歷練。科學研究三年五載都不一定能搞得成,有時甚至要十年八年才能完成,要坐得住冷板凳,心無旁騖地搞研究。科學家要有人格魅力,不僅自己把科研做好,還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帶領大家一起幹。
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石油的發展史是一部科技發展史,前赴後繼必須得有人才,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不忘初心 堅持到底
我帶領研究團隊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科學問題,將別人雖然看到但沒有聯絡起來考慮的問題聯絡起來考慮了,將別人看到同時也聯絡起來考慮但沒有研究到底的問題堅持研究了40年,從而解決了前人沒能解決的一些關鍵疑難,這就是我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
精煉一下就是:不忘初心,致力學科發展,從基礎做起,並堅持到底。(李晨)
(以上圖片由中石油勘探院提供)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