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難免會不小心跌倒摔跤,不小心蹭到桌角,不小心做飯切手…對於這些小傷,很多人往往敷衍了事,認為創可貼一貼就萬事大吉,但有時因為處理不當,傷口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破潰發爛。
所以,究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傷口應該如何處理?酒精、碘伏、碘酒、紫藥水…這些耳熟能詳的常備藥物,你分得清什麼傷口用什麼藥嗎?
酒精不能用於大面積創傷
公元7世紀,阿拉伯著名醫學家伊本·西那集畢生經驗智慧,完成了當時的權威醫學著作《醫典》。《醫典》中明確提出用酒精處理傷口,這應該算是較早提到酒精可以用來消毒的記載。
酒精消毒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吸收細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脫水變性凝固。但是常用的消毒濃度為什麼偏偏是75%?
因為75%的酒精與細菌的滲透壓相近,可以在細菌表面蛋白未變性前逐漸地向菌體內部滲入,使細菌所有蛋白脫水、變性凝固,最終殺死細菌。如果濃度低於75%,由於滲透性降低,殺菌能力也會相應地降低,比如我們喝的白酒用來消毒傷口是完全不夠用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酒精的刺激性強,不能用於大面積的傷口,也不能用於黏膜部位。所以在發生外傷時應用並不十分廣泛,僅僅用於傷口周圍的消毒。
碘酒、碘伏傻傻分不清
碘屬於一種強氧化物質,它溶於酒精就會變成碘酒。碘酒穿透力很強,屬於高效消毒劑,甚至可以殺死細菌的芽孢。
但由於碘酒中含有50%的酒精,對面板刺激性很強,而且容易形成色素沉著,面板消毒後需要用75%酒精脫碘。所以,碘酒一般不用於傷口和黏膜的消毒,主要用於注射、抽血、外科手術部位面板的消毒。
而碘伏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絡合碘,根本不含酒精。把碘伏塗抹在面板傷口或黏膜時,能釋放出碘離子,發揮強氧化作用,具有殺菌消毒功效。
和碘酒相比,碘伏對粘膜無刺激性,易被病人接受。當出現燒傷、刀擦傷或挫傷時可用碘伏消毒;而且碘伏不需要脫碘,不易汙染衣服,易清洗。
但需要強調的是,無論碘伏還是碘酒,都不能和含汞消毒液一起用,比如大家熟知的“紅藥水”,因為當碘離子遇到汞可形成碘化汞,屬於劇毒物質,不僅會延長傷口癒合時間,還會引起傷口潰爛,甚至出現汞中毒。
紅藥水、紫藥水都已經OUT了
70後、80後對紅藥水、紫藥水應該都不陌生。每到夏天,很多小朋友跌傷的膝蓋都是紅紅或紫紫的一片,這就是紅藥水或紫藥水的“功勞”,但隨著對其成分的深入研究,它們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以紅藥水為例,其成分中含有大量重金屬汞,雖然汞離子解離後與蛋白質結合,起到消毒作用,但其穿透面板的作用較弱,抑菌效果有限;更何況WHO早已將汞及其無機化合物歸為III類致癌物,會引起汞中毒。
紫藥水實際是甲紫的水溶液,而國外相關動物實驗表明,甲紫是一種劑量相關性的致癌物,全身性用藥可致癌!英國已將紫藥水的使用範圍限制在區域性未破損的面板表面,且嚴禁內服。
另外,紫藥水與紅藥水一樣,塗抹傷口後,容易在已經化膿的傷口表面與壞死組織之間易形成一層保護膜,乍看起來傷口似乎乾燥了,實際上會掩蓋病情,而且會使痂皮下方的膿液引流不暢,加重感染。
國際指南已不推薦雙氧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雙氧水一直以來都是消毒傷口的“神器”。但2014年全球壓瘡護理實踐指南中提出:即使在低濃度狀態下,過氧化氫(雙氧水)也對組織有高度毒性,不可作為首選的外用殺菌劑。
雙氧水具有強氧化作用,氧化過程中的產熱可達到80度,可以使細菌蛋白質變性,雖然殺死了細菌等微生物,但也造成了機體正常組織的壞死。
所以,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用生理鹽水反覆沖洗,降低細菌滴度,敞開傷口充分引流,讓細菌和炎性滲出液充分排出體外,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護軟組織。不要試圖一開始就用雙氧水沖洗,否則會給患者的傷口癒合造成很大的阻礙。
所以,在家常備些碘伏,對於一般的小擦小碰,它的應用是最廣的。如果傷口傷得深,建議還是先去醫院,進行專業的清創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