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致大英國國書》系清廷致英國國書,用滿漢文對照繕寫,滿文在左,由左而右,漢文在右,由右而左,俱直行書寫,並鈐有印璽,由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鎮國公載澤、商部左丞紹英聯銜呈遞,以示親仁善鄰、參觀互證之意。國書為冊頁式,外裝雙龍盤珠封套。
國書是一個國家元首代表本國政府致書於他國元首的一種文書,用於國際交涉時,由特派專使遞送;用於公使赴任卸任時,則由公使晉見駐在國元首時呈遞。
1793年,英國人想與大清通商,派使團來見乾隆皇帝,希望兩國能建立商業與貿易關係。最終,英國使團沒有完成任務,不過乾隆還是給英國國王寫了一份國書。
這份國書的開頭是: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知悉,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齎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
這種口氣,一點不像國與國的交往文書,完全就是皇帝寫給臣子的口氣。這不能怪乾隆妄自尊大,因為那個時候,中西方交流卻有限,乾隆及許多大臣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及科技都十分不瞭解。在他們眼裡,歐洲那些國家是蠻夷之地,西洋科技只是雕蟲小技,我是大天朝無所不有,不需要進行商貿往來。
不過,到了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光緒帝給英國國王的國書完全是另一種口氣了。開頭變成: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英國大皇帝。乾隆稱英國的統治者為國王,光緒卻改稱為大皇帝,這是清廷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知道洋人的厲害,再也不敢瞧不起人家了。而且這份國書希望英國方面同意徐世昌、載澤、紹英到英國考察政治建設方面的。所以口氣與乾隆比較起來,是180度的轉變。
這份國書,也採用滿漢文對照繕寫。那問題來了,英國國王看得懂滿文嗎,肯定是看不懂的,甚至連中文都看不懂。這只不過清廷為了展示中國是滿人的天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