燻罕貴靈巧爐
,時長00:46
『清乾隆 · 翡翠雕盤龍鈕活環耳鼎式燻爐』
帶座高:16cm 爐高:12.3cm 爐通徑:15.5cm
展覽: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at the Honolulu Academy of Arts,2005年7月28日~9月25日。
出版:《Masterworks of Chinese Art: The Rosalind Pastor Ching Collection》,第63,77頁,honolulu,2005年。
此件翡翠燻爐以整料掏膛旋制,用料碩大,盈綠通透,水頭十足,取材罕貴,造型設計整肅大方而又不失靈巧。
爐身圓口直壁,平底,下承三獸足。爐壁淺浮雕如意雲紋與乳丁紋,以兩道凸起弦紋分隔;爐壁兩側飾高浮雕雙龍活環耳,龍尾捲翹,形如朝冠,為整體造型增添靈動之感;爐蓋微隆,與爐身子母口相合。蓋面浮雕如意雲紋與爐身相應。
最引人注目的是蓋中央鏤雕一盤旋的蒼龍,神情威嚴,氣勢奪人,近蓋沿處等距浮雕四條小龍,與中間蒼龍呼應,皇家氣象儼然。
整器造型莊重大方,風格古樸典雅,雕工精細,紋飾繁縟,體現了清代乾隆時期宮廷玉雕工藝的超高水平。
此爐所用翡翠,質地絕佳,翠色豔而清潤,質地明淨細膩,晶瑩剔透,種水上乘,在清代翡翠製品中十分罕見。
整體造型完美大方,而且區域性雕琢也一絲不苟,既精準合度,又生動傳神。爐耳及爐鈕均以龍紋雕飾,顯示了此爐的尊貴品級。爐身一共雕刻了九條龍,其中爐蓋雕五龍,雙耳上各雕兩龍。
爐身雕龍的數量充分顯示了此爐的尊貴地位:它不是一般的百姓用物,而是皇家的尊貴陳設,在禮制森嚴的封建社會里也唯有皇家才能享用這樣的陳設。
爐下配紅木鏤雕底座,平穩端莊,與爐相稱則有錦上添花之妙。
玉太平有象瓶
,時長00:41
『清乾隆·白玉浮雕獸面紋太平有象活環耳大賞瓶』
帶座高:41.3cm 高:36cm
來源:佳士得拍賣
東漢經學著作《白虎通》曰:「象者,象太平而作,示已太平。」
此活環象耳瓶以整塊白玉料雕琢而成,玉質瑩潔細膩,溫潤如凝脂,且料大質佳,頗為難得。
玉瓶束頸斂腹,肩部方折,口足呈長方形,造型規整,形制端方,線條流暢。
瓶蓋為覆鬥狀,蓋鈕為圓雕臥象形,且利用俏色雕出一隻蝙蝠伏於象背,設計巧妙,工藝精湛,具吉祥寓意。瓶身四面浮雕獸面紋,威猛非凡,細觀瓶身雕刻,為典型的仿商周青銅器紋飾,具備清代乾隆時期的流行風格,也與清乾隆時期崇尚高古藝術風格有很大關係。
瓶蓋與瓶身以子母口相合 頸部兩側對稱雙象耳,形象生動,象鼻捲曲成耳,與頂部象鈕相呼應,寓意太平有象。下懸活環,線條婉轉流暢,靈活自然 構思巧妙。
整器紋飾設計繁複,運刀修整極為細膩,雕琢工藝嫻熟精湛,打磨細緻,造型端雅大方,厚重敦肅,乃清代玉雕珍品。拍品原配紫檀鏤雕底座。
掛鸞和鳴玉磬
『清中期·翡翠浮雕獸面鳳紋掛磬』
磬架高:40.5cm
翡翠磬長:13.5cm 寬:11.5cm
雲迷山徑遠,花與澗風迎。
繞屋惟嵐氣,飛簷掛磬聲。
此掛磬近古璜造型,中部隆起,兩端下垂,色澤陽綠帶翠。採用減地浮雕技法,加以陰刻,於中段刻獸面紋。獸面雙目圓瞪,長眉延展,闊鼻大口,眉心裝飾「壽」字紋。
兩側對稱裝飾兩對鳳鳥紋,外側者較大,頸首勾旋,長冠逶迤,身軀化入磬體。內側者較小,僅顯其首,然神韻不減。磬上鏤空,邊緣堆弧,末梢卷勾,飾如意雲頭紋,與鳳紋融為一體,彼此難分。
磬穿銀鉤,懸掛於紅木座架之上。掛架上鏤空裝飾鳳紋及蝙蝠紋,底座雙層,鏤空卷草紋及連續萬字紋牙,搭配協調統一。
水濃淡意趣盂
『清中期 · 竹雕松樹水盂』
帶座高:6.5cm
高:4.5cm 長:6cm 寬:4.7cm
舞文弄墨前,慢慢地、穩穩地從水盂裡舀起一勺清水,新增至硯盤中,轉墨髮墨,濃淡各秒。
水盂作為文人墨客案頭之器,親近之物,在目浴、觸碰、把玩間帶來愉悅,集中美的視點,當屬超然於物的精神的寄託。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偏重實用還是欣賞難以把握,對書畫者而言,也頗有「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之意。
水盂是個體想象力的產物,是精心的構思,也是一種隨意的情緒,是一時之念頭,是趣味,更是「一花一世界」的詮釋。
竹刻水盂若有能者善用竹材,根斑蟲蝕,皆可為所用,渾然天成,化媸為妍,其特質也多了幾分鮮活灑脫。
此件水盂以竹根整挖成型,開口隨形。整體似一段樹樁,其上癭節起伏,紋理自然雕出。樹樁一週有松樹幾株,圓雕鏤空高浮雕多種技法並用,將松幹虯曲折彎之貌展現得淋漓盡致。松葉團團簇簇,或聚或散,大小相迭,姿態多樣,各盡其妙。
水盂原配雞翅木底座,整體鏤空,座面刻花葉交錯相迭,表現風格與水盂如出一轍,頗為貼合。兩者相合趣味盡出,相得益彰。
香研華樸拙薰
『清乾隆 · 白玉雕獅子香薰』
高:11.5cm 通徑:11.5cm
堂前字畫, 香案茶几。江南尤好,研華拙樸。
試想圍坐於一堂,案頭列爐焚香,青煙嫋嫋而上。或抱琴於前,或執羽扇立於旁,或捧盒或沏茗,是一派春和景明矣。
此件香薰採用白玉圓雕,製成雄獅之形。整體做工精湛,精益求精。身軀內掏膛,以成燻體盛放香料。頭部可以開啟,香自口中溢位。鬚髮雙層,每條垂而勾盤,層次鮮明。
散尾鏤空圓雕,穿插走線,繁密有序。身軀肌肉起伏,陰線融於結構,毫無突兀之感,栩栩如生。其玉質白嫩溫潤,宛若凝脂,為乾隆玉作美器。
經年色美賞瓶
『清 · 大清乾隆年製款青花纏枝花卉紋賞瓶』
高:37.8cm
底款:大清乾隆年製
來源:北京翰海拍賣
瓶裡藏詩,經年而色美。
賞瓶因其外形俊秀、線條柔美、比例協調,深得清朝歷代君王的喜愛。其器形為雍正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審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
清代宮廷御瓷的一些品種與器形始終前後相襲,每朝必備,每歲必制,舊檔稱「歲例供瓷」,青花賞瓶是為一例。
賞瓶始創於清雍正官窯,存世甚罕,目前所知僅兩件書寫雍正年號款的青花纏枝花卉賞瓶,乾隆朝以後廣泛流行,因多用於皇帝賞賜下臣而得名。
每朝青花賞瓶之時代特徵鮮明,青花、胎釉、紋飾細節、腹部變化每朝均有每朝之風貌。
此件乾隆時期青花賞瓶,呈色濃豔微帶渾融,胎釉光潤堅緻,寶光內蘊,紋飾繪畫精細,花大葉小,繁密細緻,枝葉繪意流暢,飄逸自然,點塗技法運用自如。底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佛素面靈器缽
『明 · 褐漆佛缽』
高:7.2cm 通徑:13.7cm 口徑:11.6cm
《釋氏要覽》載:「缽,雲缽多羅,此雲應器,今略雲缽也,又呼缽盂,即華梵兼名也。缽者,乃是三根人資身要急之物。」
佛缽,又作佛缽盂。指佛陀所持用之食缽。佛所持者為石缽,比丘不得蓄之,是最基本的佛教修行者用器。
據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載,佛陀初成道時,四天王各獻頞那山之石缽,佛受此四缽,置於左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使合為一缽,故有四際分明。
佛缽之容量,法苑珠林卷三十所載僧伽耶舍之缽記謂三鬥有餘,高僧法顯傳則載稱容二斗許。
此缽呈矮盂形,腹部凸出,缽口缽底內收。
造型圓潤規整,外壁髹褐色漆,天然樸素。通體素面無工,只用線條勾勒出靈動的器型,造型沈靜安然,漆色深沉內斂,是僧侶勤儉質樸的體現,造型及工藝具有宋代風格。
更多拍品——得趣瓷色
看遍秋色,聽盡秋聲時,屬於秋天的心境也就多了幾分細膩柔軟。
「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中國瓷色,既來自天地萬物的具象,也來自心靈間美好的意象。追思於器,尚情於色,相迎天機暢適,契合雲山清閒。
恍若清閒的時間也都凝結在了瓷器的顏色裡。
月色東昇 天色晚
『耀州窯青釉蓋罐』
高:10.4cm 直徑:12.4cm
來源:紐約JJ.Lally舊藏
「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釉之天青當是耀州窯青瓷的創舉。
耀州窯作為我國宋代八大窯系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一出世便有一覽眾山小的霸氣,成為北方敢與“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比肩的青瓷窯場,繼而流行。
耀州窯天青釉,釉層略失透,器表呈現一種嬌媚典雅、溫潤含蓄、美如青玉的韻味。其發展雖離不開對於越窯秘色瓷的學習,但卻在青瓷發展上推陳出新,更具其青釉風格意蘊。
此件耀州窯青釉蓋罐,罐身圓扁腹,蓋呈花型,頂部飾一瓜鈕,蓋內部及底足不施釉,露胎,胎體堅實,通體施橄欖青釉,釉色青翠,釉質瑩潤,造型別致。
見光透影 一派高潔
『隋白杯』
高:7.6cm 直徑:8.9cm
隋白,即隋代白瓷,是真正意義上白瓷的開端。
白瓷產生於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由青瓷逐步演化而來。當時,隨著制瓷工藝水平的日漸成熟,對瓷器的色澤不斷提出更高標準,對於看慣了質樸、古雅青瓷的人們來說,瓷器胎質越來越趨於細膩,表面顏色逐漸變淺,終於成就冰清玉潔的白色。
白瓷中的精品更是達到了讓人驚歎的程度,其胎骨和表面的釉質幾乎融為一體,達到半脫胎狀態,可透光影,存世量非常稀少。
此杯便有「類玉」之質,其形敞口,深腹,圈足外撇,柔軟細膩的外觀線條加上堅細潔白的胎體,使之極為符合當代潔簡主義造型。
素弦之器 寥若晨星
『龍泉官窯弦紋瓶』
高:15.8cm 直徑:10.5cm
龍泉官窯因供御而制,享負盛名,可謂上品重器,寥若晨星。
其簡潔端莊,唯覃奧淵涵可達,證故時匠人神技巧思,盡諳美瓷韻致,窯火斑斕處,看盡一代思潮,出窯成品時,溢散趙宋文士雅調。
此件瓷器素面朝天,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豔彩塗繪,純粹以素雅、深邃的釉面及朴茂、端莊的器型,又或是使用凹凸直稜和絃紋為飾引人入勝。
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釉面開片本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
此瓶盤口,細長頸,扁圓形垂腹,大圈足。頸部裝飾弦紋兩道,似將長頸均勻的分成三段,又似青竹一隻,簡潔而神似。瓶身飾粗細相同弦紋四道。圈足大於口沿,器形端莊又不失俊秀。通體以龍泉官釉為飾,釉汁透潤,有大小不一的冰裂開片,是為龍泉之上品佳作。
以禮之型 懷古之重
『龍泉窯簋式爐』
高:8.6cm 口徑:14.1cm
出版:《某舊家所藏品賣立》,名古屋美術俱樂部1932年(昭和七年)版,第49頁
《周禮·冬官考工記》載:「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
簋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之一,其歷史非常古老,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所謂「天子九鼎八簋」,並以此從諸侯到士大夫類推分列。
簋作為古代禮器演變至宋代的陳設瓷香爐,其中包含了諸多社會和人文方面的因素,比如復古思潮,金石考古的興起,瓷器燒製技術的成熟等等。龍泉窯這類仿古器也深受官器制式之影響。
另《宣和博古圖錄》裡的器物圖中便有收錄「簋」,名稱上除簋之外,也根據器銘稱作「彝」、「敦」。
此器器底為正圓,口沿包銅釦,腹圓鼓,雙螭耳。耳以模印內凹中空成型,螭首、眼都簡略化。腹部有兩道弦紋裝飾,器身有大開片。釉色粉青,施釉厚重,器型端莊。
如若不是誰捨得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