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藏友問我,每年發行那麼多的金銀幣,隨便一枚價格就幾千甚至上萬元,便宜的福字幣和熊貓幣也要幾百元一枚,真實市場價格和麵值相去甚遠,那麼央行在發行貴金屬紀念幣時,為什麼還要設計上面值,金銀幣上面的面值有什麼作用。
實際上金銀幣上面的面值只是一種象徵,對於這枚金銀幣來說,不具備實質性的價值指導,之所以設計上面值,更多的是為了表明它本身的屬性,面值代表它具備流通職能,屬於流通幣範疇,僅此而已,如果沒有面值,實際上這枚金銀幣也就變成了紀念章,因為紀念章和紀念幣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面值。
對於貴金屬機制幣的面值問題,實際上早在機制幣剛剛進入中國的時期就存在爭議,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立錢局,從英國伯明翰喜敦廠購進新式造幣機器,至此粵系的機制幣也成為了中國近代機制幣的先驅,張之洞奏請朝廷,以庫平兩作為銀幣的計價單位,擬定主幣的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
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廣東錢局批次投產之前,張之洞奉命調任湖廣總督,他在湖北大力發展洋務運動,開辦工廠,興辦新式學校,設立湖北錢局,並且從德國購進造幣機器開始鑄造湖北銀元,湖北造銀幣和廣東錢局生產的機制幣一樣,以庫平兩作為計價單位,重量都設定在庫平七錢二分,如果按照現在的重量單位來換算,庫平七錢二分等於26.8克左右,除此之外,湖北造還發行了庫平一兩等各種規格的銀幣。
然而湖北錢局後來者居上,量產遠遠高於廣東錢局,獲得成功之後,全國各地紛紛效仿,開始大量興建造幣廠鑄造銀元,北洋機器局原本是大清朝的三大軍工製造廠之一,光緒二十一年【1896年】,北洋機器局從英國購進造幣機器開始鑄造機制幣並且有了突破,北洋機器局鑄造的光緒二十二年一圓銀幣,是中國最早的幣面上標註一圓面值的銀幣,至此北洋造開啟了以圓面值作為計價單位的先河,只可惜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洋機器局在戰火當中被摧毀。
歷朝歷代,金銀等貴金屬在流透過程當中,無一例外都是以重量進行計價流通,在張之洞等洋務派的影響下,造幣廠在全國上下遍地開花,然而這些錢局鑄造的機制幣大多數以重量庫平兩進行計價流通,一時之間,中華大地上流通五花八門的機制幣,除了國內各省鑄造的機制幣,還有西班牙和墨西哥等西洋銀幣也紛紛流入中國市場,品質參差不齊,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幣制混亂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清政府意識到了統一幣制的重要性,為此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為了統一幣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頒佈了【京師設立銀錢總廠】諭,下令戶部在京師附近設立造幣總廠,同時整頓全國上下的錢局,限制各省造幣廠的無序擴張,試圖將造幣權收歸中央所有,為此戶部派遣得力大臣徐世昌前往天津開辦造幣廠,並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竣工開始運營投產,造幣總廠也成為晚清唯一的中央開辦的造幣廠,所生產的銀元依然以庫平兩作為計量單位,1912年2月29日,北洋軍在北京發動兵變,3月2日動亂蔓延至天津,造幣總廠被兵匪洗劫焚燬。
實際上中國機制幣傳統的計價單位是重量,西洋人的造幣計量習慣把重量設定在25克到28克之間,是以重量作為流通計算單位,還是以面值作為計算單位,早在廣東設立錢局獲得成功之後,朝廷上就有人提出過質疑,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京城準備籌備銀元局時,軍機處和戶部官員主張以庫平兩作為計量單位進行流通,這也符合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傳統錢幣文化,對於銀元的普及也比較有好處。然而各省的意見各不相同,也有部分官員認為應該以圓作為計算單位進行流通比較方便,圓兩之爭至此拉開帷幕,就連中國機制幣的先驅人物張之洞都支援以庫平兩作為中國機制幣的計價單位,縱觀整個清末的機制幣,絕大部分造幣廠還是以傳統的庫平兩作為主要的計算方式,這一點北洋造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辛亥革命成功後,腐朽的清王朝土崩瓦解,袁世凱憑藉北洋系成功上位,當上了民國的大總統,為了短期內樹立自己的政治形象,財政部頒佈【國幣條例】,統一全國銀元市場價格,首批袁世凱嘉禾一元面值銀幣在南京和天津兩家造幣廠進行投產,然而袁世凱和掌握實權的北洋系畢竟是封建制度下的產物,一元銀幣雖然以面值圓計價,然而重量依然採用庫平七錢二分的老套路,對於銀元的圓兩之爭來說換湯不換藥。
清末民初,面對混亂的幣制,歷界政權都試圖進行幣制改革,然而由於經驗不足,幾乎都以失敗告終,一直到1935年,民國政府進行第二次幣制改革,廢除銀本位制度,留存銀圓中的圓作為法幣的基本計價單位,至此機制幣時代被終結,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圓兩之爭終於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