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鑄國之重器,造一國脊樑。自轉爐鍊鋼法將人類帶進“鋼鐵時代”之後,人類社會朝著全新的方向演進。1949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只有15.8萬噸。2020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10.53億噸,佔全球粗鋼產量的56.5%。從“一張白紙”到獨佔鰲頭,從“三低一高”到“高精尖”,並借力“一帶一路”走向全球,展現了無數鋼鐵人在黨的領導下,砥礪前行,勇於擔當,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中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史,從另一個角度記錄了中國的繁榮與騰飛。
經濟建設(22×32.5mm每枚,共8枚)
1954年5月1日,為了反映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郵電部發行《經濟建設》特種郵票,全套8枚。
工農兵圖案(18×20mm每枚,共9枚)
1955年7月16日,為紀念新中國的建造者,發行了《工農兵圖案》普通郵票,全套9枚,展現了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和科技工作者形象。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紀念 (50.5×28mm每枚,共3枚)
1950年2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和蘇聯外長安德烈·維辛斯基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50年12月1日,為了紀念《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郵電部發行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紀念》郵票,全套3枚。
無縫鋼管廠及大型軋鋼廠 (22×33mm每枚,共2枚)
1954年10月1日,郵電部發行了《無縫鋼管廠及大型軋鋼廠》郵票,全套2枚,分別描繪了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的生產場面。郵票中的機器旁,站著蘇聯專家和中國工人,他們細心地觀察著機器的生產情況,蘇聯專家在親切地指導中國工人進行操作,表達出中蘇兩國人民之間的真摯友誼。
技術革新(38×22mm每枚,共2枚)
1954年12月15日,郵電部發行了《技術革新》郵票,全套2枚,第一枚郵票記錄了鞍鋼小型軋鋼廠工人張明山的技術革新專案——安裝在軋鋼機上的“反圍盤”,提高了生產效率,有效地消滅了職業病和燙傷事故;第二枚郵票記錄了全國著名勞動模範王崇倫自行設計製造的萬能工作胎,擴大了牛頭刨床加工範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一九五八年鋼鐵生產大躍進(27.5×34.5mm每枚,共3枚)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使我國在十五年或更短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量方面趕超英國。同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了擴大會議,號召全黨全民大鍊鋼鐵,爭取全年鋼產量翻一番,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努力奮鬥。為此,郵電部在1959年2月15日發行了《一九五八年鋼鐵生產大躍進》紀念郵票,全套3枚。
鋼鐵工藝(62×26mm每枚,共5枚)
20世紀60至70年代,中國鋼鐵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新產品不斷湧現,不少產品填補了中國鋼鐵生產的空白,其中有一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提供了必需的鋼鐵產品。1978年7月22日,為了反映中國鋼鐵生產的新面貌,郵電部發行《鋼鐵工業》特種郵票,全套5枚。圖案分別描繪了中國各地的鋼鐵廠進行煉焦、鍊鐵、鍊鋼、軋鋼、運送成品的畫面。
鞍鋼資訊產業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