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普通SUV燃油車90後二線城市車主,對於新能源汽車一直都有念想。一是處於私心,年輕人永遠都想嘗試新事物。二是出於養車費用角度出發,持續上漲的油價與電價的相比,實在差別較大。
有幸拿到model3體驗幾天,做了短時間的特斯拉車主,文中的感受和觀點僅供參考。
全車的缺點
高速行車風噪較為明顯,低速行車沒有異樣,大概是密封性做得還不夠好吧。
路不平整的時候,路感顛簸全部傳遞上車內,感覺底盤偏運動,過減速帶很整,反正不是屬於舒適調教。雨刮水會彈到駕駛室玻璃上,多少都屬於設計問題。
後排腿部空間較為緊湊。整車長度並不短,後排純平地臺也很好,唯獨就是後排空間欠缺,尤其是腿部空間。所以如果從第一臺家用車考量,並且經常拉家帶口的話,這車並不合適。如果純粹是追求個人操控的話,那沖沖衝就是了。
車子剎不住嗎?
以model3為例,踏板行程較短,剎車沒什麼異常也沒有所謂失靈的問題。看網路輿論都說特斯拉剎不住,實際親身體驗就能知道答案。實事求是,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證明,model3存在剎車問題。
駕駛的感受
常見的擋杆去掉,用右側撥杆代替。向上撥就是倒車,向下撥就是D擋前進,不用熱車,按下按鍵就是P擋駐車,方向盤圈數少,倒車或挪車打方向盤可以很迅速,操控分數拉滿。
加速動力響應很快,有足夠安全距離超車不是任何問題。鬆開電門就瞬間降速(緩行模式),踩下剎車把車剎停,深踩剎車進入autohold模式,這時候車子完全停下來,腳可以從剎車踏板上離開,適合於等紅綠燈等場景。反正,從燃油車轉換到新能源車,大概兩小時左右就能清楚知道這臺車的大部分操作,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切更簡單方便了。如果單純談上手,其實和燃油車沒有多大的操作區別,粗略估計5分鐘就能把車開起來。
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駕駛最大的區別
燃油車行駛過程中鬆開油門,一般還有較長的滑行距離。但model3就幾乎沒有,鬆開電門就剎車,儘管可以設定“緩行“模式,但滑動距離始終短不少,不熟悉的話一旦鬆開電門就常有”剎車拖拽感覺“。就是明明沒有踩剎車只是鬆開電門,但車子的速度就會立即降下來,如果熟練控制電門深淺倒是可以很線性控制車子加速和剎車,不會有任何突兀感覺。
這沒有誰對誰錯,更多是習慣的問題。因為多數人都是習慣了燃油車的操控模式,所以過渡到這樣的新能源model3會覺得突兀不適。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新能源model3比燃油車先出來,熟悉了model3這樣的操控模式再過渡到燃油車上,相信一定會覺得“滑行距離“太長等等不適。
一切關於model3的鬆開電門的拖拽感問題,一切都是源自於傳統習慣與認知,談不上缺點,只是駕駛操控方式改變,熟悉了和普通車駕駛一樣暢順,對於新手來說開車反而更加容易,畢竟沒有規定汽車鬆開油門/電門一定要有滑行距離。
存在爭議的點
中控臺幾乎整合汽車所有功能,包括顯示時速、擋位、轉向燈、燈光情況、空調調節等等,甚至手套箱的開啟都是需要觸控大屏來實現。
左側顯示時速、擋位、轉向燈涵蓋車子行駛基本資訊,右側基本是地圖和音樂。之前擔心沒有儀表盤看擋位時速變得很困難,實際上並不會。這個中控大屏佈局相當有考究,大屏左側是行車資訊,而左上角正正就是顯示擋位時速,儘管看陽光強烈的環境下,這塊螢幕的顯示還是相當清晰,而且還有日間模式和夜間模式自動切換。
但這對於筆者來說,確實顯示過於簡化。認為應該保留正前方的“儀表盤”,另外行車過程需要調整空調,觸控的方式不如物理機械按鍵來得更安全“。
以及中控屏整合全部功能的做法,顯然對中老年人“不友好”,可能這車主打的人群只是年輕一族吧。
充電方便嗎?
用高德地圖搜尋“充電樁”關鍵字,就會把周邊充電樁顯示出來。如果想買新能源車的話,也不妨先看看周邊充電樁覆蓋情況。
找到的是位於公園裡面的南方電網充電樁,可能運氣比較好,早上9點充電有不少空閒位置。8個充電樁有一個壞了,操作的話比較簡單,小程式直接付費充電,30塊錢從203km衝到了315km,用了大概35分鐘。重新花20塊錢,可用里程從318km充到397km,大概用了25分鐘,充電時間長短和充電樁功率有關。不過這種充電槍線纜的比較硬和重,使用起來還是需要一定力氣。
很多地方是支援充電免一定時間的停車費用,但超過時間以後就要繳納停車費,也就是充電費+停車費,充電確實比加油耗費時間。畢竟目前超級充電樁比較少,所以以常見的充電樁為例,每次充電大概半小時就能得到一段較長的續航里程。
用車費用:充電前的當前行車裡程為9859KM,充電費用50塊錢(從203KM衝到了397km)。當可用里程變回203km,車子走了9969Km,等於0.45/km。這費用可以理解為model3上限,再貴也不太可能比這個高,因為使用的是南網價格較高的充電樁,而且是非夜間閒時充電。最終這個費用會來回浮動,主要還是取決於充電樁的費用單價,以及不同時段的充電,以及個人行車習慣等。比如實際用車需要空調大小、是否經常深踩電門、使用無線充電,長時間駐車吹空調等除了普通行駛以外的用電需求。
官方的使用推薦,電池應該在20%到80%為佳,也就是說,最好的情況下,在還沒低於20%的續航里程就應該充上電,在還沒高於80%的續航里程就應該停止充電,這樣對電池迴圈養護狀態最好,最耐用。對於自有充電樁又或者周邊充電設施方便的使用者來說,應該採用這樣的方式,但如果說拿著標配版本出去跑長途,那最好的情況下還是100%充滿電出發。
什麼時候電動車能真正成熟,大概就是沒有這種限制了吧。
日常用車的感悟
model3門把手,幾乎每個人都不會使用。無邊框車窗深得個人喜愛,要是能有氛圍燈的話,那就更好。無線充電位置剛好合適,既有手機專屬位置,又能充電。
新能源車的日常生活,導航選最省電路線,關注周邊哪裡充電樁價格低,外出吃飯會找有充電樁的商圈,要是充電樁被佔滿了,可用續航又所剩不多,那心態會有點崩。
標準版model3有續航焦慮,只要稍微跑點長途,看著續航里程往下掉,心裡就不是很有安全感了,長續航版本忽略不算。打算買標準版的話,家裡一定要有充電樁,又或者周邊充電樁覆蓋度高,切記!
持有一輛燃油車和一輛model3,完全不衝突。那些聲稱model3駕駛習慣回到燃油車不適應,會有危險的說法,作為雙車主經驗表示完全不贊同。說兩者沒區別那肯定假話,但這個區別並不大,肌肉記憶很容易就上來,談危險那就簡直誇張。
來回切換真正不適應的是中控,model3沒了檔杆,一切簡化的設計,回到燃油車上,感覺好多按鍵和操作,彷彿在開一輛“飛機”。(以前駕駛燃油車完全沒這種感覺)
反正,model3確實需要習慣,這種習慣是駕駛變得簡單。
最後
如果是第一輛車家用車用途,這並不合適。因為model3是一輛重駕駛傾向的定位,除了後排空間緊湊以外,還要考慮周邊充電樁覆蓋情況或者停車位是否能安裝充電樁等詳細問題。但如果對於第二輛車角度出發,尤其是第一輛車已經能滿足家用需求的情況下,那第二輛車純粹就是取悅自己的目的,那model3就真的很合適。
如何選車買車其實沒有對錯,因為每個人的使用場景都不一樣,預算範圍也不一樣,比如一線城市燃油車號牌需要搖號/限行,是否第一輛家庭用車,短續航新能源汽車也不全是錯誤,家裡要是能有充電樁,以及實際用途僅僅是市區上下班的話,這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