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被稱為人之“後天根本“,這種說法其實不無道理,因為食物營養汲取利用的先決條件,就是胃部正常運轉的消化功能。一旦胃部受損,影響的不只是消化道狀況,還有整體的內臟情況和身體狀況。
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潰瘍、胃穿孔等病症,都是西醫對於胃病的不同分類,而在中醫看來,胃部疾病的型別可大致分為胃熱、胃寒、胃虛三種,每一種對應的都有不同誘因和各自症狀,在治療方面也要辨證施治。
胃熱、胃寒、胃虛,分別會有什麼表現?
01 胃熱
胃熱的症狀表現為:經常口乾、咽乾,喜飲食冷品,不喜熱品,大量飲食冷品後有舒適感,胃熱疼痛時,多伴有胃內嘈雜感。
胃熱出現多因平時飲食中,過量食用辛辣食物、火鍋食品、膏粱厚味等,而情緒方面的焦慮急躁和平時的過度熬夜,也會增加胃熱症狀的顯現機率,對於胃部健康,起到明顯的致病損傷效應。
02 胃寒
胃寒的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
胃寒出現,一方面跟天氣變冷、身體受寒有關,另一方面也跟日常飲食中冷飲、冷食攝入過多,具有緊密關聯。對於這類病症,可以用些溫性湯藥進行治療緩解。
03 胃虛
胃虛又可以分為胃氣虛和胃陰虛兩種。胃氣虛的症狀主要是: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胃陰虛的主要症狀是: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
經常吃一些堅硬、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濫用某些具有腸胃刺激性的藥物,均會容易引起脾胃虛弱,造成胃虛表現,在這方面,兒童出現的病情機率要遠超成人。
胃病一旦顯現,不能單純指望藥物治療的方式,因為用藥只能治標而不能祛根,平時的調理方式對於胃部養護來講,往往更為重要。
平時應該怎樣調理?主治醫生給出3條建議
一、食療養護—補充溫和的食物
食療養胃是當今很多人都在嘗試的方式,食療溫和的食物有助於改善脾胃不和,其中小米粥,烤饅頭片,山藥,南瓜都是溫補型別的食物,可以嘗試補充,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另外也有人會選擇茯苓,黃精,繡球菌,猴頭菇,蔓越莓,長雙歧桿菌,鼠李糖桿菌,乳雙歧桿菌糅合而成的安黃杆粉,能夠提供單糖和多糖一類的微量元素,可以提高胃部動力,增強胃的免疫力,緩解胃積食,消化不良等。
其中的繡球菌和猴頭菇是2種比較珍貴的植物,是藥食同源的食物,能夠提高胃動力,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胃部黏膜損傷。
二、做好保暖—防範胃寒發作
如今秋意漸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好相應的防寒保暖措施,多注意衣物增添,儘量避免腸胃受寒。同時,在日常飲食方面,也要注意溫熱食物的攝入,像苦瓜、冬瓜、芹菜等寒性食物,則要儘量少吃少碰。在保暖充分的情況下,胃寒狀況可以得到很好抑制,胃部的生理機能也能運轉地更加穩定。
三、適當運動—拒絕胃虛出現
運動可以增益免疫、活化胃腸功能,對於脾胃虛弱的不利情況,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應。熱愛運動的人,不僅情緒上豁達樂觀,而且消化機能也往往比一般人更加強大,在促進食物消化和幫助營養運化方面,可以起到很好效果,更有利於身體素質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