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亶嵴造鼎形銅爐
時代: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
通高101.0、口徑49.3cm。爐器形碩大,造型精美,整體呈鼎形,侈口斜沿,內折窄唇,束頸,溜肩,S形對稱高耳,鼓腹,圜底,獸面吐舌形三高足,足跟缽形。頸上部飾凸弦紋,中部浮雕夔龍六條,雷紋襯地;肩部飾二道凸弦紋;腹部鏨刻“時大明崇禎三年歲次庚午季春,韓藩太妃國母董氏、韓王亶塉妃慕容氏造”及紀年、造者、監造、工匠等59字銘文。據銘文,此爐為明代第十一代韓王朱亶嵴所鑄,是研究明代韓王歷史的珍貴文物。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宋、元滅亡的教訓,在全國各地選擇大都名城分封諸子作為藩籬以維護中央政權。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二子朱楹駐藩平涼,稱安王,無子,薨後國除。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原封於遼東開原的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改封平涼,是為韓憲王,未就藩。從宣德五年(1430年)韓恭王就藩平涼到崇禎十六年(1643)末代韓王朱亶嵴被執,十位韓王在平涼總共歷時213 年,與明王朝共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