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很多人可能問皮總,這個標題是不是打錯了?
如果大家查檢視明朝遇到的地球小冰河期,連海南都下過雪的歷史記載的話,大家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
同樣的,今年的河南和山西接連暴雨預示著什麼,連我國的大部分氣象學家也看不懂了,因為秋冬季節是北方地區傳統的乾冷季節,沒有如此巨量的降雨週期,也就是說往年這個時候基本上北方的大部分省市都是少雨乾燥的,而2021年開始似乎一切越來越反常了,而且降溫也非常突然,很多南方,中部地區兩三天內降溫了10℃,幾乎是一夜之間變天。
難道是我們過量的碳排放,沒有引起全球變暖嗎?
一.地球的冰河期
從地球形成以來,腳下的這個地球至少出現過不下十次的大冰期。
而且從化石資料上來看,每次的大冰期持續時間都可達上千萬年。
相對應的,很多時期的地球不存在南北兩極,叫做溫室期,恐龍就生活在在這個時候。
而處於冰河期的地球的,南北極地區都被大量的冰層覆蓋,可超過地表總面積的30-50%,而相比溫室期的時候,地球的南北極是不具有冰川的覆蓋,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地球還有南北極還有冰川的存在,那意味著人類正處於“大冰期”中。
地球乾燥的大氣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它們佔大氣總體積的 99%。溫室氣體實際上只佔大氣的很小一部分:二氧化碳僅佔大氣體積的 0.04%。最強大的溫室氣體是水蒸氣,但我們無法控制大氣中水蒸氣的濃度,只能控制二氧化碳的濃度。
大氣中的水蒸氣量高度依賴於氣溫,從而形成了一個反饋機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溫度越高,空氣中就含有更多的水蒸氣,從而增強溫室效應,使氣溫進一步升高。如果二氧化碳水平下降,一些水蒸氣就會凝結,氣溫就會下降。
古老的巴塔哥尼亞冰原目前仍然是地球極圈外的第三大冰原,也是南極洲和格陵蘭之外的第三大淡水體。這些新鮮淡水都來自於古老的冰塊,想想頗為有趣。“轟隆,轟隆”,傳來一種奇異而沉悶的爆裂聲。眾人循聲望去,只見冰山一角塌陷,冰裂入河,巨大的冰塊碎裂入湖。原來是冰雹!莫雷諾大冰川是地球上僅有的3座增長而非後退的冰川之一。
有趣的是,這座冰川以每天30釐米的平均速度前進,同時又會相應地損失一定比例的質量,乃至在不同季節裡得以保持質量和大小的平衡。冰裂即是它保持平衡的方式,即便是冰川學家也無法解釋其奧秘。
也就是說,冰河期是我們地球的正常現象,而且轉換的週期也較為頻繁,可能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短。
二.千里冰封
和溫室氣體的排放相比,全球變暖似乎是我們自己嚇自己的一種論斷。
而另外一派的氣象學家則認為,人類正處於“大冰期”的轉變過程中,即第四紀大冰期中,南極洲和格陵蘭的冰蓋就是這一冰期的象徵。
皮總在開頭就提到過,地球自身的氣候變化是非常緩慢而且難以被地表的活動所影響的,即使有逆週期的所謂全球變暖,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也不可能迅速出現。
也就是說,極端性的寒冷依然可能出現。同時,對於2021年的地球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存在,那就是大家一直說的氣溫停滯現象。
或許有些人聽過,科學一點的叫法是拉尼娜現象,發生的時候整個地球的氣溫就會保持相對的穩定,這個時候時候,可以暫緩全球變暖,也就是地球變暖或暫停。
結合地球大冰期的說法,那意味著地球可能變成寒冷的狀態,但是這種極端性的寒冷只是“短暫”的,上面研究也指明瞭,我們的這一個冰期將在約9萬年後結束,“千里冰封”的世界到那時會再度降臨。
三.減少碳排放是騙局?
歐美等發達國家對其他新興經濟體的一個主要攻擊目標就是環保以及碳排放問題,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了制約發展國家發展的一個阻礙。
2021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及碳達峰、碳中和。當時的提法是:“要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
到2030年才是碳達峰,之後30年才是碳中和。這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為什麼要留出這麼長時間?還是回到之前,碳排放本質上是經濟問題。中國目前的基建還沒有完成,經濟增長還需要比如基礎設施、工業建設等地方,在這個階段運動式減碳,顯然是不對的。我們的企業家,需要更加準確理解政策的含義。”
對於碳排放的博弈,本質上是誰應該為碳排放負責的問題。這種博弈既存在於國際之間,同樣存在於從產業到公司乃至於到企業內部的決策單元之間。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我要減排,中國人說要過更好的日子,所以我肯定現在不能開始減排。印度人說我更不能減排了,我現在的排放才是中國人的四分之一,我還要排放更多。但發達國家說你們有那麼多的人,全球50多億的人都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所以你們應該承擔起責任,這是兩個巨大的博弈。
但如果全世界人民都做一個美國夢,都想像美國人那樣生活,世界會變得非常熱,這是無法持續的狀態。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博弈,這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問題。
其實氣象學家們早就研究過人類活動,尤其是工業化之後,對整個地球溫度變化的影響,這跟地球本身的溫暖期和冰河期相比,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度上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大的生態變動本來就不是人類可以短短几十年,一個世紀就影響的。
所以現在國內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或許碳排放和全球變暖,是一種騙局而非事實。
結論
中國國內的氣候變化,尤其是山西暴雨受災,發生在十月,確實是反常的。
但是中國目前為環境保護和氣候保護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
這些反常氣候,畢竟是小機率事件。
皮總認為近年來我們的生態產業及新能源產業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如果不是此前產業政策的支援,今天中國在國際環保和生態領域,新能源領域絕對不可能跑到如今的位置。
這和雙碳政策其實是一樣的;從微觀看,可能每個人都覺得我現在的日子還不錯,所以市場並沒有動力去解決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真正大問題——比如氣候、環境變化。因此,這是必須要由國際出面來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