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到了,10月14日也就是明天,農曆的九月初九稱“重陽節”。因月與日皆逢“九”,所以又稱“重九”;“九”這個自然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所以也稱“重陽”。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在重陽節這天人們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等習俗。古人認為九月初九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日子,登高就是避其濁而迎其清。菊花酒、佩茱萸可以避其邪氣,總之這已成了人們逢凶化吉的一種習俗。
說起重陽節的起源,它最早是人們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古人們在農作物豐收之際,都會進行一系列祭祀感恩的儀式。
可見,重陽節這個節日,自古以來就和農事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先人們對於重陽節的天氣也是非常關注的,認為這一天的天氣,可以預測之後的天氣走向,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在當時經濟、科技落後的年代裡,人們也只能夠透過日積月累來總結。
由於人們對於“九”這個數字,有著獨特的認識,並透過長時間觀察認為九九重陽節的天氣狀況也對應著以後的天氣狀況。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九九晴一冬凌,九九陰一冬溫”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九九晴一冬凌
這句俗語其實也不難理解,“九九“就是指農曆的九月初九重陽節;“一冬”就是指的整個冬季;“凌”在民間就是指的冰凌”。俗語就這樣,字句簡短,說明白了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在九九重陽節這天,天氣晴朗,秋高氣爽。那麼冬天將會比較的寒冷,寒冷的冬天不但溫度低,而且可能會出現雨雪降落,低溫導致降水凝結成冰,也就是所謂的冰凌。
記得小時候,在寒冷的冬季草垛上、屋簷下常常掛著冰凌,我們叫“琉璃喇叭”,沒事總是拿著棍子敲下來拿著吃,池塘裡的水凍得結成厚厚的一層冰,踩上去滑滑的像現在孩子們玩跑車一樣在上面滑。當時只為玩耍高興,如果冰開裂掉下去豈不是小命都沒了,現在想想都後怕。
雖然天氣寒冷,但農村老人說冬天寒冷是好事,俗話說“該冷不冷,不成年景,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該冷的時候就要冷,對於咱們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來說,冬季寒冷的低溫能夠將蟄伏在土壤裡面的害蟲凍死。從而在來年的時候蟲害也會減少,冬小麥正是需要封凍水的時節,低溫再加上充沛的降水,等於給冬小麥蓋了層棉被封凍。冬季的寒冷對於農業生產是極為有利的。
九九陰一冬溫
理解了上一句話,這句話就更好理解了。“九九”也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一冬”同樣指的是整個冬季;“溫”就是指的暖和、溫暖。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在九九重陽節這天,出現了陰雨天氣,那麼整個冬天就會比較的暖和。也就是說是個溫冬,在該冷的冬季天氣變暖對於農作物來說,可不是什麼好現象。
天氣暖和人的感覺是舒服了,可冬季是該冷的時候,如果一點都不冷,暖烘烘的,小麥很容易出現旺長。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氣候的反常往往會帶來“倒春寒”。
小麥過早的旺長會促使幼穗過早的成長,“倒春寒”就會把幼穗凍壞,小麥成熟期就會出現死穗無穗的現象。這樣的天氣對於越冬的莊稼危害很大。由於溫暖而且很容易引發蟲害的滋生。對於來年的收穫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會出現歉收的情況出現。
當然了,俗語都有著一定的區域性和侷限性,也許有的地方的說法和這不一致。我國地域遼闊,具體正不正確也不能一概而論,凡事沒有絕對。所以,我們看到每句俗語時要正確地去理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