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份,72歲的朱鎔基出現在日本東京廣播公司的電視演播室。在這裡,他將直接與日本民眾進行對話,讓日本民眾對中國有更近距離的瞭解。
回首日本人過去的殘酷侵略行為,老百姓對他們恨得是咬牙切齒。但看向未來,日本則是我國必須要加強合作的國家。
特別是自1972年,中日建交後兩國的友好往來便不斷。毛主席為表達我們的友好,還主動放棄了對日本的鉅額索賠。事實證明,毛主席此舉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肯定和讚許。
此次,朱鎔基總理出訪日本,並直接跟日本民眾對話,無疑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在演播室裡,坐著100多名日本普通民眾,他們提了很多問題。
這些問題中有態度非常友好的,也有一些頗為犀利的,朱總理則用幽默、冷靜、敏銳的表現,一一真誠回覆。時隔21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看這些問題,仍會為總理的魅力所折服。
比如,有一位來自廣島的朋友稱自己知道日本在戰爭中確實做得不對、也很殘酷,他對此非常內疚。但同時他也提出:“如果中國總是要求日本道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很顯然,這個提問是非常尖銳的,也是極難回覆的。朱總理非常冷靜地這樣說:
客觀事實是,日方直到現在也沒有在正式的檔案中向中國人民道過歉!我看這值得日方認真思考!
朱總理這個回覆太有水平了!
我們友好,不代表我們會忘記那段歷史;我們友好,不代表你們可以不道歉。說什麼我們讓你們一直道歉,事實是你們官方的做法令人寒心。
這次對話中,像這類問題還有很多,朱總理的每一次回覆都堪稱完美。而本期魂說要跟大家細說的,則是朱總理對一位日本主婦提問的回覆。之所以細說此事,是因為它涉及到2008年奧運會。
這位主婦來自大阪。當時,大阪和北京都在為爭取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而努力,作為兩個亞洲知名城市,它們算是最直接的競爭對手了。這名主婦表示自己當然很希望大阪會贏,所以問朱總理:是否可以把奧運會舉辦機會讓給大阪。
從她的提問來看,雖然結果還未出,但這位主婦心裡應該很清楚,此次北京的勝算是很高的,所以才會有“讓”一說。事實證明,她的預計是正確的。在她提問後的第二年,2001年7月份,北京果然拿下了主辦權。
那麼在當時,面對她的提問,朱鎔基總理又是怎麼回覆的呢?在分析他的回覆前,咱們得先弄明白,在過去的百年時間裡,中國人為了圓這奧運之夢都經歷了些什麼?
一:1908年的那兩個問題,當時無人能回答
1908年,第4屆奧運會於倫敦舉辦後,天津的一份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上寫兩個問題:
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派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
中國,什麼時候能舉辦奧運會?
這兩個問題,當時沒有人能回答。
畢竟,彼時的中國已是千瘡百孔。慈禧和光緒帝在這一年先後病死,而在他們死之前,內憂外患已經導致民不聊生。吃不飽飯的老百姓,哪來的心思去思考距離北京8000多公里外的一項體育活動?
所以,當時除了極少數的進步青年、留學生、及體育界人士外,沒什麼人會注意到這樣兩個提問。就算注意到了,又有什麼用呢?
直到1932年,異想天開的日本人,提出讓兩個年輕人代表“偽滿洲”參加第10屆奧運會:其中一人為東北大學學生劉長春,全國短跑記錄保持者,他的成績哪怕放在世界範圍內,也並不遜色;另一人叫於希渭,也是一名大學生,800米跑健將。
如果日本人的詭計真的得逞會是什麼後果,可想而知。好在,兩個年輕人都是好樣的。劉長春在《大公報》上冒死發表宣告:
我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我是中國人,決不代表偽滿洲出席……
同時,已被日本人嚴密監視、連宣告都無法發出的於希渭,則選擇在家裝病,堅決不去。作為體育人,寧可不去參加這樣一場體育盛會,也決不丟掉國人骨氣,這是他們的選擇。
此後,東北大學體育系主任郝更生,找到了校長張學良,請他想辦法。最後,由一向熱愛體育的張學良自己出錢,在中華體協的周旋下,劉長春代表我國出戰奧運會。
1932年7月8日,劉長春作為我國唯一的運動員赴會,跟他同行的還有中華體協的幾人。當天,在碼頭上送行的各界人士達數千人。
22天后,37個國家1048名運動員和10萬觀眾,在洛杉磯參加開幕儀式。熱熱鬧鬧的開幕式上,“獨苗運動員”劉長春孤獨的身影是那麼令人心疼。
前一天下午才匆匆下輪船的他,經歷了20多天的顛簸,根本無法得到好的休息及賽前訓練。此次比賽,他無緣獎牌,甚至沒能展現自己的真實水平。
不久,劉長春回到了戰火紛飛中的祖國。這就是我國奧運史的第一頁,滄桑、無奈,卻令人印象深刻。
歷史,記住了單刀赴會、關山萬里的血性男兒劉長春;記住了劉長春到達美國後,唐人街的那一聲聲鞭炮聲、鑼鼓聲;也記住了國人的萬千無奈……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49年10月1日,飽受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站了起來。但彼時的中國體育,仍是一片蕭條。
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體育事業”,甚至有人認為這大概跟街頭賣藝雜耍是差不多的,都是屬於“下九流”的行當,是上不了檯面的。中國體育,依然前途未卜。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親自指派賀龍元帥於1953年開始,正式擔任國家體委主任。
之所以讓賀龍來幹,是因為他一直是我軍的一員體育健將。早在延安時期,他就組建過我軍第一支籃球隊,他自己的籃球也打得極好。建國後,賀龍一開始是主政西南軍區。對於讓他幹體育這事,他的回答是:毛主席贊成,我就幹!
此後,為了搞好體育,賀龍、周總理等領導是殫精竭慮。困難時期,毛主席、周總理帶頭不吃肉,但乒乓運動員們卻能基本保證營養供應。同時,乒乓外交、圍棋外交的成功,也讓體育成了中國外交史上一抹獨特風景。
1979年,中國正式恢復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1984年,許海峰在奪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了中國首位奧運冠軍後。他的一聲槍響,點燃了無數國人的奧運熱情。
原來,我們是可以的。此後,我們離回答1908年的第二個問題,越來越近了。
二:鄧小平的一問
中國在奧運會的獎牌越拿越多,到底什麼時候開始申請奧運會主辦權,這一問最早是由鄧小平提出來的。
1983年,中國向亞奧理事會提出申請,希望讓北京來承辦第11屆亞運會。第二年9月,這一申請被批准!1990年亞運會期間,韋唯和劉歡合唱的《亞洲雄風》,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
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
我們亞洲,樹都根連根;
我們亞洲,雲也手握手……
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看這樣的歌詞,仍是那麼熟悉。很多隻經歷過2008年奧運會的年輕人經常問我:不過是一次亞運會而已,為何那時會讓人們如此“瘋狂”。原來很簡單,因為:它是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也就是在這一年,86歲高齡的鄧小平來到了亞運村。當天,他特意戴著一頂印有中國國旗和奧運五環標誌的帽子。7月的北京,炙陽烤人,鄧小平卻一直興致勃勃。期間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這次來是看看到底是中國的月亮圓,還是外國的月亮圓?看來,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現在有些年輕人總以為外國的月亮圓,對他們要進行教育。
鄧小平說話一向直率,這番話他說的也是實話。彼時的中國,確實有那麼一些人,總覺得外國的月亮就是圓的。他們不相信,中國人也能辦好亞運會。他們認為那是發達國家才能辦成的事,一個個嶄新的亞運場館,也是隻有發達國家才能建好的。
看著這些我們自己建的亞運場館,鄧小平很是開懷,他特意問隨行的工作人員:“中國辦奧運會的決心下了沒有?為什麼不敢幹這件事呢?”
這就是鄧小平的直率一問。中國敢不敢?北京敢不敢?
當時,現場沒有人能回答。畢竟當時辦個亞運會,都已經如此不易了。直到1990年9月到10月,中國亞運會的完美舉辦贏得了世界的讚揚,大家才有了十足的信心。
接下來,中國體育人開始用實際行動回答鄧公的一問:我們,敢!
1991年5月,北京奧申委掛牌成立,正式開始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工作。
關於北京首次申奧有多難,時任申奧委總體部部長的孫大光先生,後來是這樣回憶的:
我手裡拿到的,真的只有一張白紙,上面只有幾十個字,即國際奧委會規定的五個時間節點……我真的有點兒傻眼了……
是的,我們手上既沒什麼資料,也沒什麼經驗,一切只能自己去摸索。為了能一舉成功,工作人員廢寢忘食,政府各部門積極配合。
而此時,一些國家對我們的申奧之舉則“如臨大敵”。他們頻頻丟擲一些所謂的環境問題、動物保護問題,處處為難我們。
據申奧委會員執行主席伍紹祖回憶,從北京1991年宣佈申奧開始,到1993年出結果的兩年時間裡,美國幾乎沒有放過任何給中國造成不良國際影響的機會。他們製造的大小事端加起來,一共有20多起。看起來,東方雄獅的崛起確實讓不少人害怕。
1993年9月,中國申奧代表團飛往摩納哥。9月23日晚上20點過後,薩馬蘭奇從口袋裡拿出信封,念出了:悉尼。
北京,只差兩票。
那一晚,無數守在黑白電視機前的國人哭了。第二天,有一家外媒在報紙上這樣說:中國的申奧是自1949年建國以來,第一次在國外與美、英展開的最大一次面對面的外交鬥爭。很顯然當時的奧運之爭,其實早已是國與國之爭。
數日後,鄧小平見到了伍紹祖,問起了他失敗的原因。伍紹祖毫不避諱地說:“國外有人搗鬼!” 鄧小平沉默了很久,說了一句:“申辦不成,沒有關係,總結經驗!”
吸取經驗教訓後,我國放棄了申辦下一屆奧運,痛定思痛地為將來做更完善的準備。事實證明,這一次的放棄是明智的,因為最後2004年的奧運會由雅典舉辦,奧運在百年後“重返故鄉”,這符合全世界人民的願望。
三:朱鎔基在日本的回覆
從1908年天津雜誌上的兩問,到鄧小平在1990年的一問,再到首次申奧失敗,中國人的奧運路走得坎坷卻又堅定。
1998年,距離首次失敗5年後,申請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被提上日程。這一次,中國志在必得!因為,強大的新中國已經今非昔比。同時,中國奧運健兒在國際舞臺上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中國體育崛起的證明。
2000年,就在北京為申奧積極準備時,日本大阪也同樣如此,這也正是為何朱鎔基出訪日本會遇到關於奧運的提問。畢竟,當時北京又一次成了世界體壇、甚至是世界普通民眾談論的焦點。
當時,北京共有4個競爭對手:法國巴黎、土耳其伊斯坦布林、加拿大多倫多、日本大阪。為了贏得最後的勝利,這4個競爭對手也算是“拼了”。
法國派出了自己的傳奇足球巨星齊達內,法國人認為當齊達內的名字出現在申奧團裡時,一定能調起奧委會的足球情結。多倫多和伊斯坦布林,則不遺餘力地宣傳本地獨特的魅力。兩個世界知名城市,很是引人注目。
至於大阪,這個日本人心裡的商業、歷史名城,更是打起了文化牌、環境牌。與此同時,大阪老百姓也幾乎為申奧“瘋狂”。上至官員,下至普通家庭主婦,無不關心此事。
那麼關於這個問題,朱鎔基該如何回覆這位大阪主婦?
朱鎔基當然明白,申辦奧運會是中國老百姓的多年心願。這一點上,我們當然不可能把機會拱手相讓。於是,他想了這樣一個高招:
他表示自己曾擔任上海市長,而上海與大阪早在1974年,就已經結成友好城市。在朱鎔基擔任上海市長期間,曾跟大阪各界有過親切接觸。而後,朱鎔基還把這些友好交往都歷數了一遍。最後他才非常明確地表示:希望大阪能夠支援北京申辦奧運。
不得不說,朱鎔基這樣說是非常高明的:先提友誼,再談現實的競爭,顯然會讓這位主婦更容易接受。
朱鎔基總理在日本親自為北京爭取支援,那北京申奧委的工作人員,那段時間又在忙什麼呢?
別的不說,只說那份精心準備的《申奧報告》,就耗時4個月的時間。這份報告共596頁,一共20多萬字,光是圖片和表格就有683個。
直接參與起草的人員共有260多人,參與了有關工作的達到數千人。同時,上至朱鎔基總理,下至有關單位的普通工作人員,都為這份報告付出了大量心血。
令人激動的2001年7月13日終於來了,5個申辦城市要在莫斯科做最後的陳述報告。陳述順序由抽籤決定,當時大阪排在第一個,北京排在第4。
下午3點過,屬於北京的陳述開始。袁偉民、鄧亞萍、楊瀾等人,都做了不同的精彩陳述,過程共持續了45分鐘。為了這45分鐘,大家準備了無數個日夜。
晚上北京時間22點過,薩馬蘭奇終於說出了那兩個字:北京。後來,大家知道了投票結果,參與投票的委員一共105名,第一輪北京得44票,第二輪得56票。
這樣的票數,勝得毫無懸念。這一次,那些曾經的西方“搗亂者”再也不能說什麼,畢竟他們要再想“挑刺”已是不易。
中國贏了!一時間,40萬老百姓湧向天安門廣場慶祝。那個夏夜,北京的天空被歡呼聲“點燃”。而對另一些守在有彩電前的國人來說,這是一個無眠之夜。
如今,距離2008年奧運會已經過去了十幾年,距離2001年那個莫斯科之夜也已是20年了。但它們,已經成為一代人的美好記憶。
申奧這件事,讓很多外國人更瞭解中國人:這是一個該爭取的一定會爭,哪怕曾經失敗也一樣能站起來的民族。而2000年,朱鎔基總理在日本時,面對種種或犀利、或友好的提問時,體現的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民族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