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月25日,彭德懷在檜倉金礦洞召開作戰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鞏固現有陣地,和相機擠佔敵人陣地。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將15軍調入五聖山地區,接替26軍的防禦陣地。
會議結束後,彭德懷單獨留下15軍軍長秦基偉,他嚴肅地對秦基偉道:
“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第五次戰役,15軍表現出色
彭德懷的判斷,來源於15軍在第五次戰役的中的出色表現,秦基偉和15軍的全體指戰員,不僅在撤退中秩序井然,並且在角屹峰、樸達峰等陣地完成了阻擊任務,為整個戰線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奇微不是個簡單角色,第四次戰役中的砥平裡戰役、第五次戰役的美軍大反攻,都是出自他的手筆。李奇微總結作戰經驗,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那就是一次攻勢只能維持7天,而到了第8天,中國軍隊礙於脆弱後勤系統,只能停下進攻的腳步。
所以,在第五次戰役中,美軍後退的速度很快,直到中國軍隊糧彈吃緊,停止進攻的時候,美軍開始大舉反攻。
志願軍在撤退,而美軍開始全線反擊,這讓志願軍的整條戰線一時間陷入混亂,第三兵團未能嚴格執行命令,出了很大問題。兵團司令部提前轉移,並在轉移途中,電臺被敵機炸燬,於是,第三兵團司令部和下轄的三個軍失去聯絡長達三天。
在最為被動的時候,才最能看出一個將領的指揮水平,越是混亂,指揮系統的作用越是重要,在接到撤退的命令後,秦基偉並沒有急於釋出命令,而是先將全軍報話機全部開啟,將每個團的團長叫出來,一個一個的交代撤退路線、時間。
為了節約時間,秦基偉直接讓軍參謀長張蘊鈺去組織軍直屬分隊,在集合之後,張蘊鈺一句“向後轉”,直接將勤雜人員帶離駐地。秦基偉的越級指揮,將命令轉達得很到位,部隊有條不紊地後撤,避免了大量的麻煩。
事實上,大兵團作戰,撤退比進攻要困難得多,在朝鮮狹長的地域內,撤退時很容易發生混亂,一旦亂象出現,就算是軍長也難以阻止。
撤退是必要的,但要穩住陣腳、穩住陣線,必須有軍隊在前線阻擊敵人,只有將敵人擋住,後方的部隊才能重新建立陣線。
是時,志願軍防線漏洞頻出,美25師、美3師,加拿大25旅,正在向芝浦裡衝擊,直接威脅鐵原、金化。換言之,如果鐵原、金化被美軍攻下,東線的第九兵團,和人民軍的兩個軍團將被困在南北的狹長地帶,而且無險可守,一旦如此,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15軍接到的任務便是堵住芝浦裡,因為這裡山嶺連綿,是鐵原、金化的天然屏障,保住了這裡,就能保住鐵原、金化一線。
剛剛撤出戰鬥的15軍,不得不再次回到前線,雖然15軍已經在撤退中疲憊不堪,且糧彈嚴重不足,但秦基偉還是咬牙答應了下來:
“請司令員放心,我們採取一切手段,至少頂住十天!”
命令是由彭德懷親自傳達的,因為15軍的任務太重要了,這關係到幾十萬志願軍的生死。
礙於時間緊迫,15軍以強行軍的速度,先後到達角屹峰、樸達峰,糧食基本吃完了,戰士們只能挖些野菜充飢,除此之外,就連路邊馬糞裡泡大的黃豆,都被戰士們洗洗吃了。
15軍到達位置後,就跟加拿大旅、美軍交了手,雙方都清楚此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美軍發起一次次衝鋒,雙方在角屹峰、樸達峰反覆爭奪,幾天內,將士們疲憊到了極點,到了6月4日,搖搖晃晃的陣地被美軍十幾輛坦克突破了。
得知訊息的彭德懷急了,馬上給15軍打電話,接電話的是政委谷景生,彭德懷怒吼道:
“守不住角屹峰,我撤銷你們軍番號!”
彭德懷的話並非危言聳聽,如此關鍵時刻,倘若15軍真的守不住,那就要出大麻煩了。好在29師馬上組織火力,及時奪回了陣地。
15軍在阻擊戰中表現出了頑強的作戰意志,和敵人在陣地上展開大規模白刃戰,經過10天血戰後,15軍守住了陣地,粉碎了美軍的企圖。
戰鬥結束後,彭德懷發來電報:秦基偉,我十分感謝你們!彭德懷。
以彭德懷的性格,很少會發這種感情真摯的電文,可見,15軍是立下了大功!
彭德懷的反思
第五次戰役並非志願軍最困難的時候,在前四次戰役中,志願軍的裝備還未換裝,大多使用的是解放戰爭中繳獲的裝備,可即便如此,還是將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以南。
到了第五次戰役,兵力得到補充,裝備也有很大改善,為何反而打得很不順利。彭德懷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作為我軍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彭德懷一貫對自身要求很嚴格,他容不下他人的錯誤,也不會饒恕自己的過失。
除了裝備不如美軍,補給供應不夠的問題,彭德懷曾在多個場合,向多位將領反省。第五次戰役發起得太過急促,楊得志的第十九兵團,根本沒有準備充分,直接拉上去就打,64軍被敵人的火力堵在了臨津江南岸,而65軍剛好衝上來,五個師六萬人擠在了一切,在敵人的轟炸下,損失慘重。
第三兵團撤退得有些混亂,60軍的180師,被敵人包圍,全師1.2萬人,只有不到4000人突圍成功,很多戰士不是戰死就是被俘。
朝鮮地勢狹長,一次戰役發動幾十萬人馬,進攻的時候很難完成穿插,而撤退的時候,一旦出問題,那就是一場大災難。除此之外,我軍的胃口也有些大,一次就想吃掉對方几個師,但實際情況,想殲滅敵人成建制的一個團都是很困難的。
包括彭德懷在內,我軍幹部們都開始了重新思考,於是,在此之後,毛主席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策略,我軍以小目標為出發點,積少成多,仍可以給對敵人造成重創。
與此同時,在朝鮮戰場,陣地防禦戰也被提上了議程,在朝鮮戰爭之前,我軍很少打防禦戰,礙於裝備的落後,補給的困難,防禦戰很容易吃虧,所以在朝鮮戰爭中,前五次戰役,都是採取的運動戰。
時間在流逝,那麼戰略戰術也要與時俱進,志願軍和美軍都意識到,要想一方完全取勝,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將陣線穩定下來,反而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由於志願軍的火力加強,美軍開始修築鋼筋水泥的堅固工事,並在戰線外圍設定防禦縱深,並設定大量雷區,而我軍則採用坑道的作戰方式,足以抵擋美軍的大火力轟炸。
到了1952年,隨著戰線的穩定,彭德懷也確定了陣地防禦的方向,此時的重點,不是大開大合的進攻,而是保住重要陣地和擠佔敵人陣地,其目的也變成了爭取談判的主動權。
檜倉會議,彭德懷調15軍換防五聖山
1952年3月25日,彭德懷召開軍事會議,很多將領還不知道,這是彭德懷在朝鮮的最後一次軍事會議,也是他戰爭生涯的最後一次排兵佈陣。
在不久之前,醫生髮現彭德懷的頭上長了一個小瘤子,良性還是惡性,難以分辨,醫生擔心是癌腫塊,隨即中央就準備將彭德懷調回國治療,並主持軍委工作。
朝鮮戰爭的良好局面是彭德懷一手打造的,而當時,雙方的陣地也已經基本穩定,但彭德懷還有一個最擔心的,那就是朝鮮中線的鐵原、金化一帶。
韓國戰爭史料稱:
“所謂中部戰線,一般指金城、金化一帶,其以東至北漢江上的地域稱中東部,其以西至鐵原一帶叫中西部,上述地域,不僅包括金城盆地和所謂的鐵三角地區的金化、平康、鐵原等地,而且敵人的要衝五聖山也在這裡。”
3月的這次會議,彭德懷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將秦基偉的15軍,調入五聖山,負責朝鮮中線門戶的防守,事實證明,彭德懷這個決定有多麼明智,半年後的上甘嶺戰役,就是因為彭德懷的明智決策,才得以取得勝利。
會議後,彭德懷將秦基偉單獨留下來,彭德懷認可秦基偉的指揮能力和15軍戰士的英勇頑強,於是他將最重要地區,交給了秦基偉。
“五聖山是朝鮮的中線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在半年之後的上甘嶺戰役中,我軍與敵人激戰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反覆爭奪,最終,我軍取得了勝利,在此戰中,我軍打出國威,打出了軍威。之後時常有人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文/九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