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從來沒體會到光速,儘管有很多天才的實驗可以測出光速,但是和我們有多大關係呢?光總是以難以置信的速度瞬間使所有事物變亮。愛因斯坦說光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快速度。
c = 2.99792458x 108 m/s
“最快”其實是特指真空中,光在不同的透光介質中,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水中,光的速度比電的速度慢。準確的說c是已知的最快速度。不同的透光材料的折射率不同,光在不同的透光材料速度也不一樣了,就出現折射。今天聊一下折射。
折射 (refraction)
光從一種透明介質斜射入另一種透明介質時,光在兩種不同的物質裡傳播速度不同,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另外,其實光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還有很複雜的活動,既發生折射,同時也發生反射。反射光還是回到原來的介質,光速與入射光相同,折射的光速就不一樣了。
舉個例子來說折射,鼓樂隊在表演時候要求就是整齊劃一!但是在街道地面和草地地面或者沙地上表演,樂手走路的阻力差異很大。
如果是泥潭,肯定就更慢了,還有可能停下來(光是可以被延遲的,以後有機會再討論)。鼓樂隊碰到懸崖怎麼辦?肯定停下來了。光線如果碰到不導光的介質,那就被吸收了(也有部分被反射)。
鼓樂隊在地面和沙地的介面上發生的速度和角度變化,這幾個圖基本就說明白了。
(二)鼓樂隊在普通路面,速度正常,前後左右間距恆定。沿著某一角度走進沙地。
(三)鼓樂隊部分人員進入沙地,步伐先變緩了,旁邊的人也陸續進入,速度變慢,角度也在進入的過程中變了。
(四)鼓樂隊都在沙地上行走,速度慢,但是勻速,沒有角度變化,前後左右間距恆定。沿著某一角度走出沙地。
(五)部分人員走出沙地,步伐先變快了,旁邊的人也陸續走出,速度變快,角度也在走出沙地的過程中變了。
鼓樂隊走沙地的過程是基於光的微粒說來解釋,理解以後,我們再看電磁波透過玻璃板角度發生變化,就非常清晰了。
早期,牛頓是光的微粒說的支持者,牛頓時代以後的上百年,也無人撼動微粒說的地位。光的微粒說可以建立很好的模型來解釋光學現象。不過微粒說不好解釋光的偏振問題。後來微粒說和波動說的戰爭繼續,托馬斯楊(Thomas Young)的雙縫干涉展示了教科書級的波動說實驗結果;菲尼爾(Fresnel)的圓盤衍射實驗(後來被稱為“泊松亮斑”)提出了光的衍射理論,他也成功解釋了光的偏振問題;後來麥克斯韋方程讓波動說又達到頂峰…
不管光是波動還是微粒,對於工程應用來說,尋找更便於理解的理論,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才是關鍵。
折射率 refractive index
理解了折射,折射率就是區分不同材料(均勻介質)導光速度的一個標準值。
n = c/v
計算折射率的公式是恆定的真空光速c 除以在某種介質中光傳播的速度v。
幾個典型的材料折射率:
· 真空1
· 空氣1.0003(波長589.29nm)
· 水1.33(波長589.29nm)
· 石英玻璃1.45(波長589.29nm)
· 金屬鍺4.05 (波長3000 – 16000nm)
談折射率不談波長,就是沒有意義的。塞耳邁耶爾(Sellmier) 的模型非常好的描述特定透明介質中折射率和波長的經驗關係。
波長不一樣的光,傳播速度一樣。再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小朋友,以5公里/小時的速度行走,步伐較小(短波長);另一大個子成年人,也是5公里/小時的速度行走,步伐大(長波長)。在人行道沒有人的時候,小朋友和成年人的速度一樣,一個小時行走5公里。但是當人行道擁擠時,在人群中穿梭躲避,小朋友受到更大阻力,彎曲角度就大。
光與材料相互作用與波長有關,紅光(長波長)比藍光(短波長)具有更少的能量傳播速度更快。
身邊的折射應用-眼鏡
光學和歷史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絡,找回前一段寫的一篇文章,1317年,玻璃製造商安傑洛·巴洛維亞發現富含氧化鉀和錳的海藻加入熔融的玻璃液,冷卻後就產生了一種異常晶瑩剔透的無色玻璃。無色玻璃的出現直接觸發了眼鏡的發明(包括後來的望遠鏡、顯微鏡)。同時印刷術降低了書籍成本,眼鏡和印刷引發人們文化水平突然提高,導致了文藝復興。
人們利用折射原理髮明瞭透鏡(凸透鏡和凹透鏡等等,型別很多)。中央部分比邊緣部分厚的叫凸透鏡,中央部分比邊緣部分薄的叫凹透鏡,凸透鏡具有匯聚光線的作用,可用於老花鏡;凹透鏡具有發散光線的作用,可用於近視眼鏡。
透鏡是組成顯微鏡光學系統的最基本的光學元件,物鏡、目鏡及聚光鏡等部件均由單個和多個透鏡組成。如,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等。
實芯光纖和空芯光纖
石英玻璃纖芯的折射率是1.45左右;空芯光纖的纖芯是空氣,空氣的折射率基本是1。所以光應該在空芯光纖中傳播更快。這也是空芯光纖在通訊應用中的一個重要優勢,從折射率不同來看,空芯光纖可以比常規的石英玻璃材料光纖提高40%的光傳播速度。
傳統的石英玻璃實芯光纖和空芯光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