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在不改變蒙古羊的品質和飼養前提下,增加脊椎數、降低尾巴脂肪重量,達到減羊不減收的目的。”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來自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的劉永斌帶團隊完成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選育及關鍵技術整合示範”專案,獲得2020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作為該專案第一完成人,劉永斌告訴記者,品種是一個產業的基礎,有好的品種,才能造就好的產業。畜牧業的發展起點是種業,關鍵在品種。品種是以適應生存環境和符合社會發展而培育出來的,所以種業發展首先考慮的是產業發展的現實條件和未來發展趨勢。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內蒙古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暨國家突出貢獻專家、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內蒙古青年科技獎、內蒙古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一項項接踵而來的獎項和榮譽,見證了他十幾年來的科研成果。然而,作為一名紮根基層的科研工作者,推動劉永斌前進的並不是那一摞厚厚的證書,而是科研成果造福牧民時的欣慰之情。
劉永斌介紹,團隊培育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新品,系是建立在蒙古羊大群體基礎上的,是在老一輩科學家辛勤努力積累的前提下,特別是自己的幾位老師,榮威恆研究員、張立嶺教授等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的。考慮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不改變當地蒙古羊的品質和飼養前提下,增加脊椎數、降低尾巴脂肪重量,提高蒙古羊的個體產量和經濟發展需要,更重要的是符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走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達到減羊不減收的目的。
“還有就是培育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新品系對保護民族種業、提升民族品牌、振興蒙古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達到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目的,確保蒙古羊的品種持續選育提高,在蒙古高原的大地上永續生存發展。” 劉永斌說。
“至於提到的我們熟知的其他肉羊品種,有什麼不同,其實每個品種的培育或生存,都與自身的以適應生存環境和符合社會發展而培育出的。”劉永斌說,比如小尾寒羊,湖羊是我們國家非常優秀的髙繁殖率的母本品種,在我國江浙、中原、北方的農區、半農半牧區養殖帶來特別大的效益,最大特點繁殖率高,適應性強,在近幾十年內在推進雜交改良、新品種培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德美羊這個品種屬於國外進口品種,早在20世紀90年代引進到我國部分省區,作為父本綿羊品種,對推進我國肉羊、肉毛兼用羊的改良和新品種培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劉永斌告訴記者,它們的主要特點是體大、生長髮育快,還有從國外引進的薩福克、道賽特、杜泊、德克塞爾等品種同樣起到了重要的貢獻。不同的品種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發揮不同作用,當然一些進口品種也在牧區使用,產肉量、生長速度是有很明顯優勢,但是適應能力有待提高。
下一步,劉永斌團隊將共同開展以下七個方面的研究:一是蒙古羊資源的深度挖掘和文化產業的開發;二是農區肉羊品種的標準化選育和高效養殖;三是引進品種的本土化選育和高效利用;四是萬羊基因組工程和追溯平臺建立和示範;五是開展肉羊智慧化育種;六是積極加強基因組和細胞工程育種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七是持續不斷加強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
(責編:張雪冬、劉澤)
本文來自【人民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