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時期,是在農村度過的。
農村人圈養的家畜裡面,最常見的有這麼幾種:馬牛、騾驢、雞鴨、貓狗,幾者中又以狗為甚。但是村子裡養馬的很少,據說是因為它幹活不如牛、騾子和驢,且養起來比較費心。牛倒是常見,很多人家都會養頭牛作為耕田的主力,無奈它體型太大,就算是剛出生的小牛犢,也不能抱起來親熱玩鬧。雞和鴨在鄉親們的潛意識中,就是用來下蛋的。貓呢,老人們經常說“喂不熟”,可能用現在的話講,貓是一個神奇的動物,不管你貧窮或者富有,它都依照自己的心情,想親暱你,就找你,不想和你玩,它也絕不會讓你碰到它。就是唯有狗,體型小,親近人,幾乎家家都養,是人們看家護院的幫手,是小孩子們嬉戲的玩伴。
時至今日,很多人都懷念小時候的農村生活,那時候沒有網際網路,也沒有燈火通明的夜晚。農忙時期的田間勞作,並沒有磨平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村裡的空氣中瀰漫著朝氣蓬勃的味道。有了閒不住的鄉親,就有了停不了的炊煙。尤其到了下午飯時間,家家戶戶和著麥稈、幹糞的煙火氣如雲般籠罩在村莊之上,那迷人的味道,綿延至今。
人的熱鬧必定有限,大多數時候,大傢伙還是在為生計奔忙。村子裡生活氣息的保持,依靠的是各種生靈的加持。
不知是哪位先人傳下來的規矩,鄉人們從不把豬羊牛狗雞等動物叫做牲畜,而是賦予了它們更平等的名字“生靈”。可能是出於對自然萬物的尊重,也可能是為了感謝這些終將付出生命代價為農民們換來勞作省力、財帛豐滿的家禽家畜的付出。
村裡人養狗,那是相當不講究的。狗的品種皆為土狗,讓我曾經深深懷疑附近幾個村的狗其實是一大家子。農村的狗沒有固定的食物,主人家吃啥它就吃啥。如此一來,村子裡的狗均不挑食,饅頭吃、麵條也吃,但是大多都是剩飯剩菜,吃肉是不存在的,鄉親們吃一頓尚且不易,狗就別想了。
村子裡的狗大部分是散養,一旦誰家的狗狗被拴在家中,只有兩樣情況:一是家人今天出門,需要狗看家;另一種是狗咬過人,不再適合放養。第二種是村裡人的普遍說法,說是狗只要咬過一次人以後,就會形成咬人的習慣,我不敢嘗試真假,只能聽之信之。
土狗是很聰明的。它們會形成村子裡的各種“狗勢力”,如果以村中軸線劃分,它們分為南北街兩派,輕易不過線,其實過線也無妨,不過是互相吠一會,很少打架,像極了鄉親們的吵嘴。如果以脾氣性格劃分,村裡的狗可以分成好幾群。這些“狗群體”,是會動真格的,經常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打作一團,但是,它們可能也懂得一個村子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道理,不會下死口,屬於塵土飛揚、狗吠連天,待到塵埃落定,誰也沒事那種。
我家也養著狗,是一隻金黃色毛髮的公狗,樣子很可愛,也很淘氣。村子裡的狗吃飯,是可以進屋的。所有的狗有個特點,只有主人家扔到地上的食物,它們才會吃,你就是拿在手裡去餵它們,饞得它們口水直流,也不會吃上一口。各個人家的狗,無論大小,一到開飯時間,比人還準時,提前一兩分鐘絕對趴在炕下邊,等著吃飯。
到了農忙時節,鄉親們吃飯沒個準點,狗也就沒什麼期待了。聰明的它們,會在左鄰右舍間尋找不用下地幹活的老人家,一隻或幾隻眼巴巴的窩在門口盯著你看,直到老人們心軟,罵罵咧咧的給它們扔幾塊饅頭方才作罷。
別看鄉村們養狗不上心,甚至沒事踢它們一腳嫌礙事,可真要是誰家的狗晚間不回家,那主人是不放心的,男主人會拎著手電筒,女主人扯著大嗓門滿村轉。村裡找不到,還會發動親朋好友們一起到田間地頭尋找。若是狗狗不幸失蹤或是死亡,一家人得難過好幾天。村子裡有小狗的人家也會趕緊給抱一條過來,緩解主人家的相思之苦。小狗抱來,女主人淚眼婆娑地摟了又樓,一向嚴厲的男主人也會不時摸一摸它的小腦袋,吃飯的時候,也會挑一些好的飯菜餵它。
只是,用不了幾天,小狗的特權急速消失,吃的喝得大不如前不說,滿臉期待地趴在門口會被主人家一腳掀到一邊,惹得小狗一陣納悶。其實,這時候的小狗,才是真正地成為了家中的一員。
如今,村子裡人去屋空,年輕人少見。僅有的幾條狗也是品種多樣,土狗反而越發稀少,那些被老人們抱在懷中的小狗狗,完全成了留守老人的陪伴,它們吃得很挑,甚至會從人手裡奪食,享受著孤獨老人們不講規矩的溺愛。每次回鄉,當我看到村裡的老人向城裡人一樣懷抱、手牽著小狗時,就會想起從前的那些狗。
也許,過去那些無拘無束的狗,比現在養尊處優的狗,活的更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