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地處巴丹吉林沙漠的東風航天著陸場,隨著巨大的彩色降落傘砰的一聲張開,神舟十二號返回艙安全著陸。3名航天員身後出現一支身著藍灰色制服的醫務人員,檢查身體後,現場指揮長向北京總指揮部報告:“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可以進入轉運程式”。
著陸現場、指揮大廳、全國各地不約而同響起雷鳴掌聲。
擔任此次醫療救護任務的藍灰醫療隊,就是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神舟十二號醫療救護隊。他們相視一笑,目送航天員在3名隊員保障下隨直升機飛走後,悄然收起醫療急救裝置,默默回到集結地域,待命返回……
這是一支備而不用、不求高光、深藏功名的隊伍。
從神舟五號載人飛行任務開始,到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安全落地,6次載人飛行任務都取得圓滿勝利,試驗任務全流程控制的經驗、技術越來越成熟,航天員受傷的可能性極小。但是,極小不代表沒有。
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主任顧建文參加過神十一載人飛行衛勤保障,他介紹說:“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複雜、難度最大、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小小的差池、失誤都可能對航天員造成巨大傷害。醫療救護是最後的保障底線,救治力就是戰鬥力,想盡一切辦法提升救治力。” 特別向隊員們強調:“只要存在0.01%的可能,就必須做100%的準備。”
中心黨委書記沈斌政委介紹:“我們始終堅持救治力就是戰鬥力的原則理念,持續推動建設實戰型、研究型、保障型新型衛勤力量,堅持所有人力、物力、財力向救治力聚焦。為此,我們針對神十二保障任務特點,專門抽組精兵強將組成了專業互補全覆蓋、老中青搭配成階梯的神舟十二號醫療隊,成立臨時黨支部,大力強化組織領導力。專門引進一批國內國際領先的便攜呼吸機、速衡胸腔引流系統、骨內注射系統等急救醫療裝置……”行前會上,沈斌政委向隊員發出號召:“要以萬無一失的標準,應對萬分之一的可能。”
該中心圓滿完成了前6次載人飛行任務保障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曾連續參加過3次載人飛行任務衛勤保障的醫療副隊長楊鶴鳴卻是“人間清醒”,他說:“以前越是沒出問題,今後越要嚴陣以待”。
針對任務特點,楊鶴鳴隊長以及老隊員王瑞娟、譚榮帶領隊員們,逐字逐句學習載人航天飛船的基礎知識及到航天醫學急救常識。新隊員消化內科李連勇主任,查遍國內外航天員救護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後分享給隊員,他和隊員一起反覆揣摩預想發射上升段及返回著陸場任務階段中可能出現的傷情及意外情況,反覆修改不下10餘次,最終建立了包括髮射上升段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方案、著陸場醫療救護保障實施方案、航天員可能發生的11種意外傷情及急救流程和用藥原則、緊急醫療救護隊的救治總則,甚至還有直升機不能起飛的救治預案、特殊地貌或極端天氣下的急救預案等在內的長達150餘頁的載人航天急救的SOP標準化救治流程,將所有救治流程規範化、標準化。
彭星、何禹、宋雪蘋3位護理隊員利用業餘時間為每個急救箱準備清單,對所有裝置進行物資編碼,統籌管理。在醫療隊裡,每位隊員都有自己的崗位職責,組長負責救治彙報、指揮,主診醫生主管查體診斷,氣道管理醫生專項負責生命體徵及氣道管理,護士負責靜脈通道及醫囑的執行。所有流程每位隊員都熟記於心,所有裝置每位隊員都熟練操作。婁曉同副部長、楊博助理負責工況介紹、後勤協調。每位隊員分工明確,默契配合。
不求上場,卻苦練本領
這支醫療隊最希望沒有用武之地、沒有上場之時、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本領。然而,他們卻又認真、嚴苛、刻苦地投入訓練……
從年初開始,醫療隊就開始備戰,全面分析研判。神舟載人飛行任務5年後重啟,發射階段指揮控制各環節流程均需重新梳理、調整完善;我國空間站首次使用,不可預見因素增多,航天員應急返回狀況不排除;航天員在軌時間重新整理最長紀錄,長達3個月,骨流失、肌肉萎縮等情況肯定存在,返回後重力再適應難度加大;返回地域調整,落點環境陌生,東風著陸場有戈壁、沙漠、山嶺、湖泊、梭梭林……地質條件複雜,這一系列變化導致傷情出現機率增加,救治困難程度加大,這就要求醫療救護隊全時跟蹤關注、爭分奪秒到達、迅速及時診斷、正確有效處置。
練體能。隊員們隨身攜帶艙前急救裝置,一旦返回艙落點偏離,落在沙漠、山地等,搜救直升機無法降落,車輛無法進入,隊員們必須要直升機索降,負重在沙漠、山地中奔跑,爭取最短時間展開緊急救治,這對隊員們的耐力、臂力、核心肌群、腿部力量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為此,隊員們每天早晨進行3至5公里跑步訓練,下午進行1小時器械訓練。幾個文弱的女隊員,剛開始3公里連呼帶喘才能勉強堅持,到最後趙蓓、何禹兩名女隊員已經可以跟著男隊員們跑完10公里。隊員劉驥、韓國鑫經過體能訓練,減重了20餘斤。隊員們從來沒訓練過直升機索降科目,直升機垂下的長長的繩索隨風搖擺,站在艙內直升機搖搖晃晃,俯身往下看兩腿禁不住打顫,但在想到航天員等待救援時,對高空的恐懼和本能的害怕被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化解。隊員們咬緊牙關,按照動作要領,面向艙門,兩腿一蹬,兩手配合,左手控制平衡,右手控制下降速度,輕盈垂直降落,12名隊員沒有一個打退堂鼓,全部順利安全完成索降科目訓練。李連勇感慨地說:“難以置信,我竟然克服了恐高症……”。
練技術。隊員們互相學習,不分專業,只要有益於救護就學就練,尤其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都比著學,爭著上。用於病重或戰場急救中的骨髓輸液系統-骨髓槍的使用,大家平時接觸少,隊員們從食堂找來羊腿練習使用,隊員韓國鑫邊實踐邊為大家講解了操作要點,大家逐個練習,交流體會,很快都掌握了操作技巧。隊員劉驥多次為大家講解並培訓了氣管插管及緊急環甲膜穿刺術等技術。隊員趙蓓為大家培訓了便攜超聲的使用及緊急心包穿刺操作技術,隊員王剛就喉鏡在緊急氣道開放中的應用進行了授課,隊員陳銳為大家講解了鈍性腹部衝擊傷的診斷及鑑別診斷……
練實戰。任務期間,9次直升機搜救訓練、2次空地協同搜救訓練、4次全系統全流程綜合演練,醫療隊員們全部參與其中。早上迎著朝霞奔赴集結地,晚上八九點才返回駐地,每次都要在戈壁灘上顛簸六七個小時,夏日戈壁灘驕陽似火,風沙狂舞,訓練一天下來,隊員們耳朵眼兒裡都是沙土,臉上脖子上全是泥印兒,一個個都成了泥人。每次演練完畢,都要覆盤總結,及時發現問題,當天解決,進一步不斷深化改進流程。3位護理隊員在直升機任務中發現,直升機環境噪音大,無法聽清醫生的醫囑指令,為了不耽誤救治,她們覆盤時與醫生們討論併發明出一套醫囑手語,保證了醫囑指令的準確傳達。
沒有彩頭,卻爭先恐後
載人飛行任務幾十餘家參試單位,都想能為任務爭光添彩、錦上添花。然而,唯有這支隊伍,從指揮長到普通一員都不希望這支隊伍發揮任何作用。
醫療隊領隊婁曉同介紹:“在人類開展載人航天活動半個世紀的歲月裡,已有22名航天員獻出寶貴生命,及時、準確的醫療救護是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的最後一道底線。”
這次任務時間跨度大,加上提前進場、推後離場時間,將近4個月,意味著隊員們要離開熟悉的工作崗位、與家人分別。同時隊員中很多都是科室主任、副主任和骨幹,派出這麼長時間無疑會影響科室工作。然而,“忠誠、厚德、敬佑、奉獻”的建院宗旨早已深刻在每個人心中,核心工作不去幹、使命任務完不成,中心存在的意義、個體存在的價值就談不上。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一直以來就是航天員的“健康港灣”,中心的醫護人員早已和航天員心連心。為了保障神舟十二號乘組這次“出差”順利,中心醫護人員爭先恐後報名參加任務,不爭彩頭,不計得失,克服各種困難,只願成為最後一道底線上堅固的鉚釘,只願為多年來保障的航天員們提供最大的安心。
譚榮是脊柱二科主任,科裡團隊相對年輕,有的重大手術不能開展,但譚榮毫不猶豫報名參加醫療隊,他說“科室的這點困難相比航天員的安危不算什麼,我參加過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有經驗,我去!”
任務前,呼吸科有幾名醫務人員離職,人手頓時顯得緊張。醫療隊必須要有呼吸道方面專家,作為該科主任的王瑞娟毫不推辭,她和科裡的同志們表示:“航天員冒著生命危險參加任務,我們人手雖然緊張,能保障航天員的安全,多值個班、多出個診,算不了什麼,我去!”
心內科趙蓓副主任任務期間孩子兩次發高燒,卻因為訓練演練不能回家照顧,只有利用任務空檔與家人影片詢問。
她說:“孩子生病有爸爸照顧,只是不能像我一樣細心,我多遠端指導一下就好。我在醫療隊的崗位已經確定,臨陣換將兵家大忌。守護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我在!
泌尿外科陳銳醫生的孩子正逢中考,因為執行任務,作為父親也不能在家陪伴,他說:“我和孩子已經約好要比試比試,看誰能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地更好,我想用實際行動傳達給孩子什麼是責任和擔當。迎接航天員安全回家,我在!”
……
飛天英雄的背後,就是這樣一支衛勤隊伍,無名且平凡,無我但有為,默默的奉獻和付出,用堅實的保障力為飛天英雄撐起生命的"保護傘"。
作者:張蘭成 趙蓓 楊博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