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劉亞東:說說任正非的到位和“越位”

劉亞東:說說任正非的到位和“越位”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

報人劉亞東A

劉亞東:說說任正非的到位和“越位”
劉亞東:說說任正非的到位和“越位”


任正非老爺子是個“奇葩”。他不是科學家,卻對科學的本質和特點有著那麼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他不是發明家,卻深諳創新的邏輯和規律,尤其能以古稀之年對新技術發展態勢保持敏銳的嗅覺;作為企業家,他在大國對抗的前沿“亮劍”——最讓美國忌憚的中國技術5G,竟出自一家曾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麾下華為公司一夜之間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作為父親,他懂得訴諸個人情感會導致戰略誤判,所以展現出謙謙君子風度,甚至一如既往地號召員工學習對手之長。

正在長沙出席第十六屆中國傳媒年會,我在網上看到任正非在華為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的講話。恰巧昨天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釋出了一篇呼籲加強我國基礎研究的文章,諸多觀點不謀而合。所以,忍不住忙裡偷閒,就任總的講話再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01

劉亞東:說說任正非的到位和“越位”


點 評

企業家一般都以資本擴張和利潤最大化為己任,但華為的掌門人竟然道出了廣大科學工作者的心聲。老爺子,你可是有點“越位”!可若非如此,哪來今天的華為?

可以這樣說,凡是能“估價”的成果,都不是科學成果。啟蒙運動中的理性崇拜和科學興起,直接推動歐洲國家從宗教神權社會轉型為世俗社會,並開啟了它們近四百年的現代化歷程。日心說或萬有引力定律值多少錢?哪位知道,麻煩告訴我一聲。

我不建議總是把科學和生產力聯絡在一起。首先,在數千年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儘管人類始終在孜孜以求地探秘科學,對自然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但我們很難找到科學發現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例證。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的時代如此,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的時代也如此。一部分科學變成了生產力,那是十九世紀以後的事,迄今不過兩百年。

其次,科學是分學科的,也有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之分。有些科學是生產力;有些現在不是,將來有可能是;還有一些永遠都不是。北京大學教授、天文學家何子山說:“我的一些同事會嘗試作這樣的解釋:因為天文學,我們發明了CCD,所以才有了數碼相機;因為天文學,我們發明了鐳射,所以才有了CD機和藍光碟。”但何子山告訴他們,“天文學研究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也沒有任何商業價值。”

很多科學研究只是為了揭示自然規律,探索自然奧秘,它們並非以促進生產力為目的,也不可能轉化成生產力;開展這些科學研究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天性使然。

所以,生產力這個“筐”裡遠遠裝不下科學。事實上,促進生產力只是科學發展的一種派生效應。如果只是從生產力的視角審視科學,那是對科學的矮化。所以,今天的人們更應該超越對科學功利化的膚淺理解。科學能夠做什麼?它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在我看來,科學研究沒有“沒用”的。科學,探索的是自然規律。人們每掌握一條規律,都是一次自然認知的昇華,從而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中生產和生活,直至創造出新的文明。

02

劉亞東:說說任正非的到位和“越位”


點 評

不吝增加研發投入的優秀企業,絕不止華為一家。然而,肯花大把的錢用於基礎研究,而且願以極高待遇“養閒人”的企業,在中國可算是鳳毛麟角。先不說老爺子你,甚至你的孫輩都極有可能看不到這些科學家的成果,就算他們最終搞出了名堂,受益者也不一定是你的華為!可見,這不是一種企業行為,所以我才說你”越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位民營企業家用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擔當為此做出了詮釋。

就基礎科學而言,我們不應片面、機械、僵化地理解和強調“理論聯絡實際”。牛頓試圖用微積分來描述他所發現的力學規律的時候,麥克斯韋基於法拉第的實驗成果探索電磁學的數學表達的時候,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原理、開創物理學新紀元的時候,普朗克為解釋黑體輻射而提出量子化假設的時候……我敢說,他們中任何一位都沒有想到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會服務國家、造福人類。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科學發展的最強大也最持久的動力。

科學成果的實際應用往往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牛頓運動定律和愛因斯坦相對論支撐著人類航天夢想,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奠基了電力和電子工業,圖靈原理和模型孕育了馮·諾依曼現代計算機構架,同位素的發現讓原子彈和核能利用成為可能,還有許多生物工程、新藥、新材料等都是科學發現所派生的產物。更先進、更宏大、更精確的技術背後也必然地包含著更深刻的科學理論。技術越新(尤其是高技術),包含的科學知識越密集。

再引申一點,很多人都在談論“觸頂”,意思是基礎科學已經停滯了70年,瀕於枯竭。事實上,進入21世紀,基礎科學依然取得不少成就。比如,我們找到了上帝粒子,發現了引力波,看到了黑洞的真容等。但這些進展其實都是基於上個世紀初提出的理論或猜想,而真正意義上的重大突破幾乎為零。

愛因斯坦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後不久,就被日全食的星光偏轉、水星近日點進動等觀測實驗證明了其真理性。爾後,黑洞、引力紅移、引力拖曳等廣義相對論的各種預言相繼被證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9月14日,美國LIGO探測器成功地捕捉到了兩個黑洞相互碰撞發出的引力波。這是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時隔整整100年才終於證實了老愛同志當年撂下的重話。但廣義相對論衍生的很多其他理論的驗證就像反腐敗一樣,似乎“永遠在路上”。比如蟲洞、多維時空等至今連驗證辦法都沒找到,更談不上技術應用了。

在我看來,基礎科學近幾十年來發展相對緩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科學理論遠遠超前於實驗驗證和實際應用,人類消化這些理論的遲滯效應也許表現為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往的理論得不到證明,就很難發展出新的理論。

二是人類自身的壽命的限制。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人想要在某個領域從事科研工作,至少需要博士學歷,他取得這個學歷時年齡通常在30到35歲之間,而當他在其領域中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時,其年齡一般在50歲左右。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僅學習基礎知識就要耗費幾十年的情況。怎麼辦,我也不知道。看了任總這篇講話得知,華為還有人從事類腦計算研究。這方面的進展再加上腦介面等技術的進步,或許有助於人類將來破解這個難題。

03

劉亞東:說說任正非的到位和“越位”


點 評

對於從事顛覆性創新活動的人,不以成敗論英雄。我高度認同老爺子的見解。其實,基礎科學又何嘗不是!基礎科學和顛覆性創新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確定性。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決定了其研發人員中的絕大多數最終都無功而返。

在科研管理中,我們常聽到一種正氣凜然的說法,叫”寬容失敗“。貌似理念先進,卻恰恰反映出對於基礎研究和顛覆性創新的認知不到位。”寬容失敗“意味著別人做錯了事,但你大度海量,不去計較。殊不知,在這些領域裡,失敗是常態,而成功是偶然。既然人家沒有錯,用得著你寬容嗎!只有放下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你才會真正懂得,投資100位科學家,只要其中有一兩位取得成功,你就”賺了“;其他不成功者的花銷都是必要的成本,誰都沒有錯。當初投入的時候,就不要想著回報。有人說,如果沒有一位科學家成功怎麼辦?的確,這是很可能出現的情況,那你也得”認栽“!沒有這個胸懷,你趁早不要做這個事;而有了這個胸懷,你反倒更容易如願以償。我也不知道,這些話到底應該說給誰聽。

好了,就到這吧。會議主辦方邀請我明天做主題演講,還沒想好說點啥呢。

(本文作者系南開大學二級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科技日報社原總編輯)

· 學習任總講話全文請點選《任正非最新講話:江山有待才人出》

·與任總不謀而合,點選檢視《劉亞東:我提出“卡脖子”問題三年了,還有許多人不明白,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

分類: 科技
時間: 2021-09-14

相關文章

任正非簽發舊文:科學的去功利化在中國是艱難的,同時也是緊迫的

任正非簽發舊文:科學的去功利化在中國是艱難的,同時也是緊迫的
圖片來源:網路 鈦媒體App注:9月18日上午,華為內部論壇"心聲社群"釋出CEO任正非簽發的總裁辦電子郵件,轉發了科技日報原總編輯劉亞東2018年6月在中國科技會堂發表演講< ...

任正非最新簽發文章: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時報看公司#
日前,華為心聲社群最新發布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發的文章<劉亞東:我提出"卡脖子"問題三年了,許多人還不明白,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傳送物件為華為全體員工.該 ...

任正非罕見發聲,華為晶片再突破,美國晶片封鎖計劃即將破滅

任正非罕見發聲,華為晶片再突破,美國晶片封鎖計劃即將破滅
"好久不見"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再次上了熱搜,這一次任老依舊帶著發人深思的話語出現. 9月14日深夜,就在蘋果推出iPhone 13的前夜,任正非在華為中央研究院開啟了創新先鋒座談 ...

任正非:幹部都是“浪費”出來的
知名媒體人 王芳潔 有一句話說"人才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在華為總裁任正非看來,這話得倒過來講:最大的浪費才能培養出人才. 最近與公司創新先鋒人員座談時,任正非說:"顛覆 ...

為什麼中國雞跑國外去下蛋?任正非:年輕精英們都去“短平快”了

為什麼中國雞跑國外去下蛋?任正非:年輕精英們都去“短平快”了
這一次,我們的科技在高階製造上,被卡住了脖子. 憑藉5G通訊技術,作為中國第一次在基礎技術領域實現了領先的華為,雖然在晶片設計上實現了和高通.英特爾等公司的不相上下,但卻被卡在了晶片製造裝置上. 其實 ...

77歲的任正非:2段婚姻3個孩子,他的故事遠比你想象的還要精彩

77歲的任正非:2段婚姻3個孩子,他的故事遠比你想象的還要精彩
任正非有3個孩子:兒子任平,大女兒孟晚舟,小女兒姚安娜. 很多人會疑惑,怎麼3個孩子3個姓?那是因為任正非有2段婚姻. 不過2任妻子都同任正非離婚,因此兒子隨任正非姓任,2個女兒隨母親姓,所以才出現3 ...

華為“天才少年”刷屏!自制縫葡萄機械臂,用到鴻蒙系統…任正非:未來要勝利,必須招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點藍字關注,不迷路~ 華為"天才少年"的長假和普通人真的不太一樣. 自制縫葡萄機械臂 回應網路熱議:既不是天才 也不是少年 近日,B站UP主稚暉君花一萬塊自制的機械臂影片火了.這位 ...

針對華為6G技術,任正非表明強硬態度,任老的確是高瞻遠矚

針對華為6G技術,任正非表明強硬態度,任老的確是高瞻遠矚
雖然很多使用者還沒有升級5G網路,但不可否認,5G在科研領域已經是"過去式",6G已然到來. 不過,這也讓很多使用者心生疑問,都還沒用上5G,6G的研究真的有必要嗎? 對於這一普遍 ...

中國移動原董事長談任正非:他當年稱華為能生產全球最好的拖拉機

中國移動原董事長談任正非:他當年稱華為能生產全球最好的拖拉機
運營商財經 吳碧慧/文 據中國移動原董事長王建宙透露,二十幾年前任正非就曾對他聲稱"如果哪天電信裝置市場不景氣了,要我們生產拖拉機,我們也能生產出全世界最好的拖拉機.流程才是華為產品製造的基 ...

任正非最新談話:江山代有才人出

任正非最新談話:江山代有才人出
任正非 資料圖 江山代有才人出 --任正非在華為集團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與部分科學家.專家.實習生的講話 2021年8月2日 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電子類的專家,即使過去對工程技術有一點了解,和今 ...

江山代有才人出——任正非與華為科研人員談科技創新

江山代有才人出——任正非與華為科研人員談科技創新
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電子類的專家,即使過去對工程技術有一點了解,和今天的水平差距也巨大.今天跟大家對話,我倒不會忐忑不安,說錯了你們可以當場批評.畢竟你們是走在科技前沿的人,我錯了也沒有什麼不光榮,畢 ...

向任正非學習,格力推行狼性管理,董明珠:違反制度,元老也得走

向任正非學習,格力推行狼性管理,董明珠:違反制度,元老也得走
自2012年董明珠任格力集團董事長以來,董明珠憑藉"鐵血政策"開啟了格力制度化管理的"鐵腕時代".曾經,董明珠.黃輝與望靖東被人們稱為格力電器的"鐵三 ...

任正非透露華為新佈局,不再從美方獲取晶片?

任正非透露華為新佈局,不再從美方獲取晶片?
自從去年下半年美國規則生效後,晶片短缺就成為了華為的首要難題,直接影響了其各項業務的正常發展,例如智慧手機和5G通訊.而就目前來看,華為仍然面臨缺芯的壓力,美國雖然開放了一些供應商的供貨許可,但這對於 ...

社論:從任正非的最新談話 看什麼是資本向善、科技向善_深圳新聞網
任正非近日在華為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與部分科學家.專家.實習生的講話曝光.在這篇名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實錄中,任正非暢談了對於基礎研究.華為如何有質量地活下來.6G等問題的看法.任 ...

美方再鬆綁,華為稱不再試圖從美獲得晶片!任正非自信宣佈2件事

美方再鬆綁,華為稱不再試圖從美獲得晶片!任正非自信宣佈2件事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華為向各個新的領域發力,成績有目共睹.用華為自身的話來說就是,華為已經實現了活下來的目標,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如何活得更精彩. 1.美對華為放鬆許可,媒體呼籲不要上當. 就在華為向更高 ...

當了19年華為董事長,任正非尊稱她“孫總”,為何曾3次遞交辭呈

當了19年華為董事長,任正非尊稱她“孫總”,為何曾3次遞交辭呈
能與任正非比肩的企業家不多,其中女性就更少了,但孫亞芳絕對算得上一個. 2009年,華為成功超越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僅次於愛立信,成為全球第2大通訊裝置製造商.1987年成立的華為,僅用22 ...

深圳有個企業日進4億,幫過萬科和任正非,資產總額超過4.11萬億

深圳有個企業日進4億,幫過萬科和任正非,資產總額超過4.11萬億
前言 國有資產在很多人心中都是高大上的,畢竟代表的是國家,不管是經濟還是背景實力都非常雄厚.我國各地的國有資產情況都有所不同,那麼實力和發展潛力最好的國有資產是哪個呢?從現在來看,深圳國資應該算得上是 ...

任正非對話華為科研人員:如何有質量地活下去
9月14日晚,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今年8月於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對話部分科學家.專家.實習生.任正非表示,不僅僅要在5G上引領世界,更重要的是,華為是要在一個扇形面上引領世界. ...

華為再出新系統:尤拉!任正非:定位國家數字基礎設施的作業系統

華為再出新系統:尤拉!任正非:定位國家數字基礎設施的作業系統
華為不僅在通訊硬體上打了自研基礎,這一次將把系統軟體也鋪上國產的了--任正非日前表示[尤拉的定位是瞄準國家數字基礎設施的作業系統和生態底座,承擔著支撐構建領先.可靠.安全的數字基礎的歷史使命.] 提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