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以華語三金而論,金馬獎曾經風光無限,穩執華語電影頒獎禮牛耳。
只要是華語電影界的好電影、好演員,就有機會獲得金馬獎的表彰,這種不唯區域而論的態度,與尤為注重評審專業性的做法,贏盡口碑。
尤其是從一九九三年開始,每一屆金馬獎,都是華語電影人共同參與的盛事。
金馬獎盃,幾乎就是華語電影頂級榮譽的象徵。
但這份榮耀,已在二零一八年之後戛然而止。
回看第五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有內地的張藝謀、畢贛和姜文,最佳男主角有段奕宏、鄧超和徐崢,最佳女主角有周迅、孫儷和曾美慧孜,最佳影片有《影》、《我不是藥神》以及《大象席地而坐》,臺前幕後可謂星光熠熠。
轉眼第五十八屆金馬又至。
入圍最佳男主角的人選有鄭人碩、張震、邱澤、柯震東(問題藝人)和吳鎮宇,最佳女主角分別為賈靜雯、王淨、陳湘琪、林嘉欣和方鬱婷,最佳導演則為程偉豪、鍾孟宏、何蔚庭、胡至欣,羅卓瑤、李俊碩六人。
普通觀眾熟悉的電影人名字有幾個?除了標註的六人,其他名字或大機率不為人知。
再回溯此前兩屆。
二零二零年,最佳導演入圍者為蔡明亮、黃信堯、陳玉勳、鄭有傑和陳果,最佳男主角包括李國煌、劉冠廷、林柏宏、莫子儀和林家棟,最佳女主角有李霈瑜、謝欣穎、桂綸鎂、白靈和陳淑芳。
二零一九年,最佳導演人選是鍾孟宏、林書宇、陳哲藝、張作驥和趙德胤,最佳男主角有巫建和、陳以文、太保、袁富華和朱栢康,最佳女主角是柯淑勤、李心潔、楊雁雁、呂雪鳳和王淨。
從連續三屆的入圍名單可以看出,幾乎再無有影響力的電影人出席參與,僅有來自香港的少數演員撐場,包括新晉金像影帝太保、金像金馬雙料最佳男配袁富華、林家棟和吳鎮宇,本土演員則有張震和桂綸鎂,導演方面或只得蔡明亮和陳果二人,此外大多數提名人,都可謂名不見經傳。
其實或可換個說法,但凡大咖級的香港電影人,無一例外都會拒絕金馬。
這個大咖級不但包括商業價值突出的演員,比如周潤發、甄子丹、郭富城和劉德華、梁朝偉、古天樂,也包括僅演技表現突出的演員,比如梁家輝、任達華、劉青雲等,而吳鎮宇當然也算演技派大佬之一,但他會否親臨也未可知。
尤其商業價值突出的演員,對金馬的態度都是敬而遠之。
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而如果要預測最新一屆金馬影帝賽果,個人覺得有很大可能會給“陪跑王”張震加冕。
只是,沒有了過往高手相爭的激烈賽況,即便拿獎,或也令人感覺殊無趣味。
所以總體來說,大咖的缺席,已經成為了金馬獎的常態,也讓金馬獎失去了過往的吸引力。
另一面則是,臺灣本土電影其實已經萎靡了很多年。
在這個趨勢下,金馬獎還能支撐多久?
當然若話題延展開去。
產量愈來愈低的香港電影,演員已然斷層,中生代幾乎只剩謝霆鋒一個獨苗還偶爾活躍。
放眼望去,盡皆六零後演員在苦撐大局。
而金像獎的影帝人選又向來僅限香港演員當中產生。
同樣一個問題。
這種態勢之下,金像獎又能支撐多久?
當然其實改變也是一種必然。
就如華語電影終將合流。
未來的華語電影權威頒獎禮,或亦將合眾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