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系統科學方法,需要先弄清楚什麼是“系統”和“系統科學”。“系統”是系統科學的邏輯起點,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諸多要素的綜合體。”豐富系統科學理論的錢學森認為系統是極其複雜的研究物件,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這個系統本身又是它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系統科學”是對系統本質的正確反映和真理性認識,是探索系統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變化規律的學問。簡言之,系統科學就是以系統為研究物件的科學。系統科學已經形成一個學科群,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運籌學、博弈論、協同學、耗散結構理論等。在錢學森提出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系統科學是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並列的九大學科部類之一,與數學類似,是一門涵蓋範圍廣、具有普遍方法論意義和研究工具價值的橫斷科學。
系統科學方法的定義
系統科學方法可以定義為,以系統為基本研究物件,運用系統的思維,從事物的整體與部分、結構與功能以及層次關係等角度出發,探求研究物件的本質和規律,獲得解決問題整體方案的科學研究方法。國際系統科學方法學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系統科學方法是一種研究系統內在複雜性的多學科方法,這種方法綜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行為科學和生命科學以及其他專門領域中取得的系統研究成果,為解決總體範圍內的問題提供整體論的觀點。
系統科學方法的特徵
系統科學方法具有四方面特徵。
一是整體性,系統不是單純各要素的總和,各個要素會綜合產生變化,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具有整體的狀態和功能,即湧現性。系統科學方法的整體性特徵,要求我們在對事物的研究過程中,從整體與部分的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的關係中揭示系統的特徵和運動規律,從而使系統分析與系統綜合、歸納和演繹、區域性和整體、個別與一般協調一致。
二是綜合性,任何系統都是以這些或那些要素為特定目的而組合的綜合體。系統科學方法的綜合性特徵,要求對任何一個物件的研究,都必須從它的成分、結構功能、相互聯絡方式、歷史發展等方面綜合考察,因此,系統科學方法把分析、綜合、數學、邏輯等各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學科的綜合和研究方法的綜合。
三是動態性,任何現實系統都是開放系統,需要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交換,系統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表現為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系統科學方法的動態性特徵要求關注系統狀態與時間的相關性,隨著時間推移,關注系統的狀態轉化,系統科學方法力求掌握和運用好動態性,既注重對系統的科學預測和研判,也注重讓系統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是最最佳化,系統的最最佳化是自然界物質系統發展的一種趨勢,它為系統方法的最最佳化原則提供了客觀依據。系統科學方法透過對客觀世界有序系統發展過程的概括和總結,提供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最最佳化特徵要求在研究和解決問題時,採用時間、空間、程式、主體、客體等方面的峰值,從系統多種目標、多種可能的途徑中選擇最優系統、最優功能、最優運動狀態,進行綜合最佳化和系統篩選,運用線性規劃等有效方法,實現整體最優效果和最佳目標。
系統科學方法的公共政策意義
將系統科學方法運用到公共政策過程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可以促進政策分析表達嚴謹化,避免較強的主觀性,更多地使用數學符號和特定的邏輯概念,如運用運籌學來為農貿市場選址打分,而不是單憑主觀感覺決策。二是可以推動政策分析視角多元化,系統科學方法屬於交叉科學,特別是提供了很多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公共政策分析中定性分析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體系。三是提升政策實施全過程的精準化,將系統方法中包括模型和模擬在內的一些理論和技術方法應用到政策過程中,能夠促使公共部門決策更科學,讓我們對社會現象的認識更精準,如運用系統動力學對分級診療體系及政策進行模擬和最佳化。
【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教授】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