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以來,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投入全部正規軍兵力的五分之四,即158萬兵力對中國共產黨的東北、華東、中原、陝甘寧、晉察冀等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面對蔣介石的囂張氣焰,毛主席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作戰目標,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運動戰之中消滅國民黨軍隊。
圖:全面內戰爆發示意圖
8個月的戰鬥之後,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隊70餘萬人,導致蔣介石用於機動的兵力大為減少。1947年2月,蔣介石被迫調整作戰方針,改為發動對陝甘寧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此時正值山東解放軍與華中野戰軍剛剛合編為華東野戰軍不久,粟裕與陳毅判斷徐州的國民黨軍隊不久之後就會發動更大規模的攻勢,因此抓緊時間對部隊進行了為期兩週的休整工作,以便進一步整頓思想,提高華東解放軍大兵團作戰的協調能力。
華東野戰軍合編後人們依然叫粟裕“粟司令”,粟裕立刻糾正
在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之後,中央軍委任命陳毅為中共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共同組成了華東野戰軍指揮部的指揮體系。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的領導下,黨政方針政策共同制定,而具體的軍事戰役指揮則全權交給粟裕負責。
對此,陳毅深切感受到了毛主席對粟裕的厚望,於是他對粟裕說:“我們還是一如既往,軍事指揮問題主要由你負責,至於先打誰,後打誰,怎麼打,請你大膽的負責考慮和指揮。”而粟裕則回覆道:“我還是和過去一樣,竭盡所能當好你的副手。”隨後,粟裕在華東野戰中的多次講話之中強調,全野戰軍要尊重陳毅的領導和指揮,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凡事都要向陳毅請示彙報。
在兩個野戰軍合併之後,很多下級指揮員依然按照習慣稱他為“粟司令”,粟裕聽後總是立刻糾正說:“我現在是副司令員,怎麼你們還叫‘粟司令’?現在華東野戰軍只有陳毅一個司令員,沒有兩個司令員,你們應該叫我副司令員。”
到了後來,華野參謀處就想了一個主意:給首長編代號,於是陳毅就改叫501,粟裕改叫502等等。粟裕聽到參謀處的辦法之後連連點頭說:“這個辦法好,又順口,又能夠保護軍事秘密,以後你們都叫我502好了。”
而陳毅對粟裕的軍事指揮工作也十分支援,在重大戰役決策上都很尊重粟裕的意見。在戰役發起之後,陳毅經常故意離開指揮所,並且對身邊的人說:“我離開這裡是很有必要的,免得粟司令什麼事情都要找我報告,耽誤軍情。”不過,當粟裕指揮戰役出現麻煩和問題時,陳毅也會及時站出來,打電話給下面的部隊說:“粟司令的意見就是華野指揮部和我的意見,你們要堅決貫徹執行。”
陳毅和粟裕相互尊重,以身作則的故事在全軍傳為佳話,有力地促進了新成立的華東野戰軍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在原來的山東和華中部隊之間,大家相互學習彼此的優點,共同進步,軍隊戰鬥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圖:粟裕將軍1946年在汽車旁留影
在華東野戰軍寶貴的整修時間之中,粟裕特別向全軍強調了要樹立牢固的運動戰思想和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殲滅戰思想。粟裕曾說:“我們大踏步的進退,是運動戰的典型特徵之一,我們一切的走都是為了打,為了殲滅敵人,為了能夠爭取戰場主動權,事實上就是從另一個方向去殲滅敵人。”
在過去,不少指戰員對“運動戰”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腦海之中還殘留著“佔山為王”的思想,特別是在蘇中戰役打了勝仗還要後退的做法很不理解,部隊從蘇中退到蘇北,又退到魯南,以至於當時部隊裡流傳著一句發牢騷的順口:“反攻反攻,反到山東。手拿煎餅,卷著大蔥。大好形勢,思想不通。有啥意見?要回華中。”經過先前的宿遷戰役、魯南戰役等實踐經驗,粟裕透過華野前委擴大會議,進一步總結了作戰指導思想,為今後在萊蕪、孟良崮等地區打出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打下了穩定的思想基礎。
舍南取北,陳毅與粟裕不謀而合
1947年春,國民黨反動派企圖集結重兵與陝甘寧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要與人民解放軍決一死戰。在山東戰場上,蔣介石特地擬定了一個所謂“魯南會戰”的計劃,準備調集15個整編師和59個整編旅共計約31萬人集中在華東戰場,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在臨沂地區決戰。為了達到所謂“15天肅清魯南”的企圖,蔣介石特地將自己的參謀總長陳誠派往徐州指揮,並且還命令國民黨空軍總司令周至柔對魯南地區進行大規模空襲,陳誠公然叫囂稱:“黨國前途全賴於此,這次戰役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對此,中央軍委1月31日和2月3日兩次電令華東野戰軍:“要採取誘敵深入的戰法,準備連續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爭取在未來2個月左右的時間之中殲滅敵軍10個旅左右徹底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魯南地區發動的進攻。”
按照蔣介石部署的預定計劃,積極在徐州附近的國民黨軍隊集結為兩路,形成了兩個強大的突擊集團:南線的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以及20個整編旅為主力部隊,從隴海線向北進犯;而北線的李仙洲指揮3個軍以及9個師作為輔助攻擊集團,沿膠濟鐵路向南進攻。為了吸取過去被逐一擊破的教訓,這次國民黨採用了“齊頭並進”的做法,向魯南地區推進,對此陳誠得意地揚言:“就算這些兵全都是豆腐渣做的,也能撐死共軍!”
圖:粟裕(前排左二)在西柏坡留影
接到敵人大兵團集結的報告之後,陳毅和粟裕準備集結50個團的兵力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但是到底要如何打呢?華野指揮部歷經了一個從“南征”變為“北伐”的戰略決策轉變過程。
2月1日,華野前委制定了一個先打南線之敵,然後誘敵前往臨沂外圍進行殲滅的作戰方案,希望用第三縱隊的兵力誘使南北兩線敵人突出急進,然後相機殲滅其中兵力較少的一路。可作戰命令下達之後,國民黨軍隊沒有上當,反而就地安營紮寨,並且還有進一步向中路靠攏的趨勢;此時北線李仙洲所部趁機佔領萊蕪,威脅華東野戰軍的大後方,而南線國民黨部隊重兵雲集,十分不利於我軍進行分割包圍。
對此,毛主席和中央軍委4日電告粟裕、陳毅:“不管邱清泉是否到魯,敵愈深入愈好,我愈打得遲愈好,只要你們不急於求成,並且準備在必要的時候放棄臨沂(當時臨沂是華野指揮中心,山東解放區的重要城市),則此次我軍作戰必能取得勝利。”
接到毛主席的分析之後,粟裕認為,中央軍委之所以讓他們在必要的時候放棄臨沂,是為了給華東野戰軍留有更大的迴旋餘地。粟裕仔細分析當前態勢,認為南線的國民黨部隊無論從武器裝備上還是軍隊人數上都佔有很大優勢,並且他們行動十分謹慎,並不容易逐個擊破,在這種情況下,我軍不應該過早的和敵軍爆發決戰。
而反觀北線李仙洲集團,他們的兵力相對較弱,戰鬥力也不高,而且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和桂系軍閥之間矛盾重重,並且北線部隊孤軍深入,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華野的後方安全。由於此次敵人墨守成規,非要拘泥於“攻其必爭之地”的教條主義,他們認為臨沂為我山東解放區首府,我軍一定會在臨沂附近決戰不可。如若我軍放棄臨沂,隱蔽北上,殲滅李仙洲集團,既能解北線之圍,又能夠置南線敵人的強大於不顧。
與陳毅交流之後,粟裕發現陳毅的想法和自己不謀而合,都是“舍南取北”的思想。經過緊急商討之後,華東野戰軍前委提出了一個新的作戰方案:“若南線敵軍仍不北近,亦或者是北進時不便消滅。除了留下少量兵力與敵軍周旋之外,其他所有部隊都應急行北上,徹底解決北線敵人,從而直接威脅濟南。”
2月6日,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作戰意見,肩負著軍事指揮重任的粟裕立刻開始了戰前準備工作,擺在他面前的是一些十分棘手的問題:由於華野部隊的指戰員們對長途奔襲沒有心理準備,而為了隱蔽真正的作戰意圖,這次急行軍的目的也不能講明,勢必會產生很多認識上的問題,粟裕認為必須發揮廣大政工幹部的作用,使得廣大指戰員正確理解“大踏步運動”的核心思想內容。
除此之外,負責華野部隊後勤工作的60多萬民工也要掉頭北上,因此這意味著運到沂蒙山區的大量糧食、彈藥和其他物資也需要運輸到北線,這也需要粟裕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和組織協調工作。
圖:萊蕪戰役之中,民工們曾經使用的手推車(萊蕪戰役博物館藏)
為了迷惑敵人,粟裕和陳毅採取了一系列迷惑動作,造成“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假象:其一,指揮二縱在撤離臨沂之前剿滅郝鵬舉叛軍。郝鵬舉是一個見風使舵的政客,是原先國民黨收編的偽軍,1946年被我軍爭取起義,可1947年1月又公然叛變投靠國民黨,造成了非常惡劣的政治影響。接到粟裕的命令之後,華野二縱經過一晝夜激戰,殲滅郝鵬舉叛軍2個師,郝鵬舉本人也被活捉。
其二,粟裕命令華野主力部隊配合地方武裝,在臨沂陣地外圍構築第三道防線,擺出一副要“決戰於臨沂城下”的態勢。臨走之前粟裕囑咐配置在臨沂城外與國民黨南線部隊周旋的兩個主力縱隊,指示他們搞得“聲勢越大越好”,而華野的主力部隊卻已經悄然北上,準備對李仙洲集團實施合圍。
其三,粟裕組織地方部隊逼近兗州,在運河周圍準備架設浮橋,並且開始在黃河岸邊籌集渡船。這樣就算敵人識破了我軍主力已經離開臨沂地區,也會判斷華東野戰軍準備西進同晉察冀野戰軍回合,從而難以判斷我軍消滅李仙洲集團的戰略意圖。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用表面現象迷惑敵人,本來就是兵家常用之計謀,可粟裕卻能將其用得出神入化:首先是“可信”,也就是符合敵人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心理狀態;其次是“合理”,國民黨軍隊謀求在臨沂地區與解放軍主力部隊決戰,而陳誠估計粟裕力量不足,自以為能夠預料到華野接下來的行動是“不敗而退”,卻未曾想到華野主力此時已經北上,出其不意的對李仙洲集團實施伏擊。
用兵之道變化萬千:粟裕根據戰場變化因勢利導,決勝千里
2月15日,華野主動放棄臨沂,國民黨佔據的臨沂不過是一座空城。此時蔣軍飛機發現,華野部隊正在向西北雲集,在運河架起浮橋,南京的國民黨統帥部一片狂歡,蔣介石做出了“華野全面退卻,無力和國軍作戰,準備同劉鄧大軍匯合”的錯誤判斷,陳誠更是吹牛說自己消滅了16個旅,聲稱“山東大局指日可定”。
不過,蔣軍集團之中也有聰明之人,時任濟南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的王耀武,得知華野主力已經開始向北雲頂,南線部隊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臨沂,判斷華野很有可能會包圍北線的李仙洲集團,因此他沒有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就自行下令讓李仙洲全線後撤。
可誰知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陳誠卻命令王耀武重新出兵佔領萊蕪、新泰等地,將華野主力殲滅於沂蒙山區,他還警告王耀武不要擅自撤退,切勿“錯失良機”。由於幾人對粟裕的作戰目標判斷不明,導致李仙洲集團手下的6萬多人和蝸牛觸角一樣,忽而北縮,忽而南進,頻繁調動,搞得李仙洲苦不堪言。
得知北線李仙洲集團後撤之後,很多華野指戰員擔心沒辦法抓到敵人,紛紛建議粟裕提前出擊,就算沒辦法包圍和消滅全部敵人,也能夠切掉敵人後撤留下的尾巴部隊。
此時考驗粟裕耐心的時刻到來了:敵軍行動暫時不明,敵變我也應該變,粟裕決定調整作戰部署,不過粟裕堅持一個總的大方向不變,那就是以殲滅李仙洲集團為根本任務。由於北線敵軍的行動部署沒有出現新的變化,因此粟裕急忙督促各部抓緊各部隊前往預定作戰區域,粟裕認為不應該在此時過早驚動敵人。
2月20日,北線李仙洲部隊七十七師進入華野各部隊附近區域,擔任主攻的華野八縱、九縱立刻投入戰鬥,提前兩小時發動攻擊。得知這一情況之後,王耀武急忙電令46軍從顏莊撤往萊蕪同73軍會合。粟裕立刻指揮華野各部,迅速殲滅77師,同時完成對北線李仙洲集團的包圍工作。
21日,蔣軍七十七師被華野全殲,此時華野一縱已經攻克萊蕪以西的村落,擊退萊蕪城北的國民黨軍隊;華野六縱已經突入萊蕪城北的吐絲口鎮,並且殲滅了企圖援助李仙洲集團的國民黨援軍,萊蕪城內李仙洲的總部和73、46軍已經成為了甕中之鱉。
不過,李仙洲手下畢竟有5萬多人,實力不可小覷,儘管已經被包圍,但如何殲滅也是一個大問題。對此,粟裕創造性地提出了“圍三闕一,縱敵出城”的戰略,畢竟萊蕪城城防堅固,我軍攻城的重武器不多,如果能在運動戰之中將其殲滅,對我軍自然更加有利。於是粟裕命令北面阻擊部隊向後撤退,放敵人撤出萊蕪。
2月23日,接到突圍命令的李仙洲集團被解放軍團團包圍在位於東西長3公里,南北長12公里的狹長地段之中,東突西衝,動彈不得,李仙洲指揮系統崩潰,紛紛亂做一團,華野各部立刻發起攻擊。戰至下午5時,李仙洲集團幾乎全軍覆沒,本人也被解放軍生俘。
圖:萊蕪戰役形勢圖(之二)
至此,由粟裕指揮的萊蕪戰役勝利結束,這一仗華野部隊以傷亡8千餘人的代價,殲滅了國民黨北線部隊共計5.6萬人,然後華野趁勢擴大戰果,幾天內就控制了膠濟鐵路250公里,解放了附近13座縣城,使得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華東戰場的形勢頓時煥然一新。事後,陳毅司令員這樣誇讚粟裕:“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能力真是愈出愈奇!”
而蔣介石得知萊蕪戰役慘敗之後,氣得直接飛到濟南,大罵王耀武失職、李仙洲無能,還指責陳誠指揮失當,此時的王耀武真是百口莫辯,只是嘆息說:“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啊!”不久之後,氣憤之中的蔣介石乾脆把徐州、濟南兩個綏靖公署撤銷,讓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坐鎮徐州負責統一指揮,對此粟裕評價:“顧祝同歷來都是我軍的手下敗將,蔣介石這樣做無異於用庸才代替人才。蔣介石在高階指揮員的選擇是出現這樣大的失誤,證明國民黨的統治已經日薄西山,最後必然走向滅亡和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