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武昌起義爆發暨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日。說到武昌起義,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往往被忽略,讓人以為這場起義似乎是突如其來,完全由基層士兵發起。實際上,武昌起義的爆發與三位名字中有“武”的人物緊密相連,他們分別是蔣翊武、孫武、張振武。三人被稱為“首義三武”或“辛亥三武”。
蔣翊武:革命軍總指揮、“開國元勳”
蔣翊武(1884—1913)湖南澧縣人。先後入湖南西路師範學堂、中國公學,1907年加入同盟會,後參加武漢新軍。1911年3月,新軍中的革命團體振武學社改為文學社,他被推為社長。
蔣翊武堅持輿論造勢,曾先後參與或主辦過《競業旬報》《商務報》《大江報》《民心報》等,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他積極運動新軍,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主持振武學社和文學社時,他便把運動新軍作為主要工作,為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積蓄力量,作好充分的組織準備。
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湖北另一個革命團體共進會的領導骨幹舉行聯席會議。會上推舉共進會領導人劉公任軍政府總理,蔣翊武任革命軍臨時總指揮(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另一領導人孫武任參謀長,武昌起義準備工作由這兩個團體組成的指揮機關抓緊進行。
10月9日因起義計劃暴露,軍警四處搜捕抓人,蔣翊武乘機逃出。起義爆發後,12日,蔣翊武趕回武昌,任湖北軍政府軍事顧問兼聯絡使,奔走於武昌、漢口之間。後補任為湖北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11月27日,黃興離漢後他被推為戰時總司令部監軍,後接任護理總司令,負責指揮。
辛亥革命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後,蔣翊武反對袁世凱獨裁,拒絕其拉攏利誘。袁世凱委任他為中將,加上將銜,他堅辭不受。
二次革命爆發後,蔣翊武被任命為鄂豫招撫使,派往岳陽佈置軍隊。失利後避走廣西,在全州被捕。廣西都督陸榮廷電告袁世凱,促其速殺蔣翊武以絕後患。1913年9月9日,蔣翊武在桂林刑場向圍觀群眾演說革命大義,坐紅毯從容就義。拘押期間,蔣翊武寫有就義詩四首,表現出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
蔣翊武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民主革命活動家、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孫中山高度評價蔣翊武
“辛亥武昌發難,以公功為冠”。
稱蔣翊武為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勳”。1921年,孫中山親題“開國元勳蔣翊武先生就義處”十二個字,並囑胡漢民撰寫碑文。
張振武:辛亥革命首義先烈
張振武(1877—1912)湖北羅田人。早年畢業於竹山縣高等學堂,後入湖北省師範學校,受老師影響,萌發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戰爭後,變賣家產自費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政治,並加入了體育會,學習習戰陣攻守諸法。1905年助徐錫麟舉義受牽累而避走日本長崎,同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畢業回國,任小學教員,期間因宣傳反清革命思想被捕。1909年參加入共進會並負責財務。
1911年10月9日起義事洩後,張振武聯絡各方代表,商定10日晚7時舉事。武昌起義後,參與組建湖北軍政府,任軍務部副部長,代行部長職。他親赴前線激勵士卒,指揮作戰;印發白話文告,闡明革命大義及作戰要領,招降清兵,顯示出過人的軍事才幹與膽識。
張振武性格剛毅自信,為人坦率。他對黎元洪把持湖北政局深為不滿,主張去黎另舉賢能,為黎所忌。1912年,袁世凱招張振武及湖北將校團骨幹入京。8月15日夜,張振武在宴請北方將校歸途中為伏兵綁縛,未經審訊,即於16日凌晨殺害。
孫武:經歷複雜得善終
孫武(1879—1939)湖北夏口人。早年考入武昌武備學堂,曾參加自立軍起義,赴日本學習軍事。1905年加入武昌日知會,協助創辦江漢公學。1907年8月與焦達峰等在東京組織共進會,任軍務部主任,不久被推為湖北主盟,回鄂策劃革命。1911年被武漢共進會、文學社等團體推為主席,任革命軍參謀長。
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試製炸彈時不慎爆炸,引起軍警搜捕。孫武被炸傷,秘密住進醫院。武昌起義被迫提前打響,因孫武、蔣翊武分別避禍,群龍無首,黎元洪被推為湖北都督。
武昌起義後,孫武任湖北軍政府軍務部部長,蔣翊武、張振武任副部長。孫武認為武昌首義之功在於共進會,自湖北軍政府成立之初他便以“功臣”自居,與黎元洪勾結,打擊排斥異己。南北議和期間,孫武赴南京,希望謀得臨時政府陸軍次長一職,為黃興所拒。忿忿之下,竟脫離同盟會,自立“民社”,擁護黎元洪、袁世凱。
1912年2月,湖北因此發生“二次革命”,以打擊孫武為主要目標,孫武被迫辭職,後被袁世凱聘為高等顧問。1915年公然擁護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死後,孫武長期隱居,偶有幾次出任地畝督辦、官礦督辦等閒職。1935年拒絕日本讓其出任偽職之邀請。1939年11月10日,孫武在北京拈花寺病逝,受到國民政府的褒獎。
小結:武昌首義之“三武”皆為一時之英傑,早早投身革命,二三十歲即挺立時代潮頭,力主在武昌舉事,登高一呼而天下響應,促成辛亥革命,功在史冊,名標青史!
三人中,蔣翊武、張振武矢志革命,鋒芒外顯,在複雜的時代風雲中為敵忌恨,不幸英年早逝,令人痛惜。孫武素有領袖慾,爭權未果轉身投敵,逆歷史潮流而動,為民眾所拋棄。晚年保持民族氣節,又得善終,幸也!然一生功業品德歷史自有評價,三人中,蔣翊武第一,張振武第二,孫武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