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士坦丁堡 ——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開始攻打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地盤盡失,僅剩都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
最後一任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一邊勒令軍隊加固城牆,一邊向歐洲求救,請求支援基督教最後的東方聖地。拜占庭人向一切神靈祈禱,期待著來自西方的增援,及時、強大的增援。但是,很不幸的,實際上整個歐洲大陸上並沒有一個國家為他們準備船隻以及士兵。君士坦丁十一世把僅餘的子民召集到歐洲最宏偉的大教堂 - 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最後的彌散,號召“為基督教和榮譽而戰”。
城外是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的大軍8萬,輔兵2萬,戰艦320艘,城內只有8000守軍。君士坦丁堡唯一能依靠的是金角灣三面環水的優越位置,以及修建了1000多年、長7000多米的石頭城牆。
冷兵器時代的君士坦丁堡幾乎堅不可摧,先後抵禦了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輪番的進攻。它承載了拜占庭帝國千年的歷史,被稱作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
4月6日,土耳其軍隊從西面發動對君士坦丁堡的強攻,他們用火炮、攻城錘和投石器猛烈破擊城牆,並填平壕溝,架設雲梯,還在城牆下挖掘坑道。但土耳其人發現,他們的大炮打在固若金湯的城牆上,像蚊子叮在阿爾卑斯山。
穆罕默德二世需要更強大的火器。此時,全歐洲最出色的鑄炮工程師匈烏爾班(基督徒,此前為君士坦丁效勞),為穆罕默德二世研製出足以載入史冊的“超級大炮”。
世界上最堅硬的壁壘開始被蠶食,每缺一處,君士坦丁堡廣大軍民就冒死修補,晚上剛補完,白天又被轟掉。
—— 金角灣 ——
君士坦丁堡軍民在皇帝的率領下頑強抵抗,粉碎了土軍從西面的進攻。加上“金角灣”的地理優勢,這個盲腸狀的海灣,大鐵鏈一拉,即可禦敵於國門之外。
穆罕默德二世想出一個既天才又喪心病狂的計劃——把艦隊從旁邊山上運到金角灣。他調軍5萬,用塗滿油脂的圓木作軌道,用人、畜和滑車,一夜之間硬生生把70艘船運到對手的側腹——金角灣(也是城牆最薄弱處),戰船從斜坡滑進金角灣,在金角灣最窄處架設浮橋,配置火炮。穆罕默德二世向他計程車兵許諾——城陷之後可“自由搶掠三天”。
1453年5月29日凌晨,土耳其人的總攻開始了。赤著上身的敢死隊衝在最前面,後面跟著最精銳的禁衛軍。君士坦丁堡婦孺皆出,依靠城牆、弓箭和石塊死守。君士坦丁皇帝也親自到前線督戰,軍心大振。
東正教徒和天主教徒,罕見地肩並肩站在一起祈禱;神職人員和普通百姓混雜在一起;貴族和平民在死神面前毫無區別,他們在城牆被打破的地方,貼上一張聖像,希望它能夠比世俗武器更好地對抗沒有信仰的野蠻人。
—— 凱爾卡門 ——
這一次,上帝卻偷偷打開了一扇門。
一個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意外出現了。在內城城牆上,一扇平時僅供行人進出,沒有軍事用途的凱爾卡門,幾乎所有人都遺忘的這扇門,此時大開。當土耳其人看見這扇門的時候,最初認為這是一個陷阱,因為跨過這道門,就進入了君士坦丁堡的心臟地帶,門內是否有埋伏?經過短暫猶豫後,土耳其軍隊湧進這扇門,從背後對城牆上的守衛者進行了致命一擊。
這個意外幾乎在瞬間結束了整個戰爭。君士坦丁十一世一直堅持戰鬥,直至戰死在最後的土地上。
偉大的羅馬帝國最後一點餘光,也在小門洞開的次日熄滅。
東羅馬帝國一直被稱作“歐洲之盾”,抵抗著伊斯蘭教向歐洲內陸的擴張。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羅馬帝國的滅亡,讓袖手旁觀的歐洲最終付出代價,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隨後向巴爾幹和中歐發動攻擊,大批學者,以及古籍散落歐洲各地,也為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堅實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