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日,一個被前總理朱鎔基稱之為“福清主義者”的愛國華僑與世長辭,走完了其傳奇、精彩而又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生。
和其它善於投機,喜歡囤積地皮並利用漏洞來躲開監管、謀取暴利的富豪不一樣,這名華僑雖然也是一名頂級富豪,但是他心懷桑梓,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幫助家鄉人民富裕起來,怎樣為家鄉人民做貢獻。
他說:“我要的是家鄉的富有,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如果置家鄉的貧窮落後於不顧,就是失職,就是人生的失敗”。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即使面對領導人的盛情邀約也未曾動搖
早在1986年,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提出拿出浦東的1平方公里土地供其發展,這樣大把賺錢的機會可謂千載難逢,而林文鏡卻沒有心動。不僅如此,他還兩次委婉拒絕了朱鎔基的盛情邀請,堅持留在家鄉進行投資。一次是朱鎔基當上海市長時的隆重邀請,還有一次是在朱鎔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時邀請他在長江沿岸興建一個高品質的水泥廠時。
面對領導人的熱情關懷和誠摯邀請,該華僑富商也曾十分動心,但是他的心中始終裝著福清的家鄉人民,認為前往上海投資不過只是錦上添花,而回到福清建設家鄉卻是雪中送炭之舉,如果連他都不回去建設家鄉,還有誰會去呢?
“我個人的財富已經夠多了,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是要為家鄉人民創造財富”,這名華僑堅定地說道。
這個被朱鎔基譽為“福清主義者”的愛國華僑是誰?他究竟為家鄉人民做了什麼樣的貢獻?
一、心懷家鄉的愛國華僑林文鏡
在福建福清,提起這個華僑的名字,無論是上至八十歲的老人還是下至剛上學的孩童,幾乎個個都會豎起大拇指,由衷地稱讚道:“他對家鄉做出的貢獻太大了”,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地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林文鏡,福清的發展也不會這樣的迅猛”。
沒錯,這個愛國華僑名叫林文鏡,他雖然出生在福建省福清,但是他七歲就前往了印尼,經過多年的艱苦打拼,在印尼創下了偌大的家業,是印尼“林氏集團”的創始人之一,他還建立了華仁誼有限公司,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麵粉廠和水泥廠,可謂是富可敵國。
林文鏡1928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縣陽下鎮,他的父親林洪寬早年就前往南洋闖蕩事業,當時的林洪寬主要做的是流動借貸生意。七歲那年,林文鏡跟隨母親前往了印度尼西亞和父親團聚,一家人最終定居在爪哇島的中北部古突土。
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美好的,雖然遠在異國他鄉,但是林文鏡在父母的呵護下感受到了家的溫馨。稍稍年長之後的林文鏡在學習之餘也跟隨父親學做生意,這養成了他經商的頭腦,為他日後打造出一個宏偉的商業帝國奠定了基礎。
就在林文鏡十七歲那年,他的人生出現了一個重大挫折,一直為他遮風擋雨的父親突然病逝。父親的去世對林文鏡影響很大,還未成年的他不得不接過父親的事業涉足商海,開始擔負起養家的重任。
林文鏡的父親臨終前給他留下了影響其一生的一句話:“做個讓人看得起的中國人”。正是這短短的十一個字一直激勵著他,無論他走到哪裡始終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始終記得自己的家鄉是中國福建省的福清。
在那段最艱難的歲月裡,林文鏡開始跟隨其叔父林寶椿學習做生意的技巧和方法。他接過父親的店鋪後從跑單幫開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從不叫苦叫累,漸漸地也悟出了一些做生意的門道。
跟隨叔父,林文鏡還學習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許多道理和人生守則使他受益終身,對於叔父林寶椿,林文鏡一生都十分崇敬。
林文鏡憑藉著睿智的頭腦和敢於取捨的頑強精神在商海逐漸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1965年,他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建立了華仁誼公司,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創業,在此之前他也建立過一些產業,涉及到食品、地產、紡織、水泥、採礦、航運等多個領域,但是這家公司的創立卻對其有著重要意義。
在華仁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林文鏡和好友林紹良一起建立了在印尼非常著名的林氏集團,開始打造起屬於他的商業帝國。之後的林文鏡發展非常順利,他不僅擔任林氏集團的總裁,還將事業越做越大,接連創辦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泥廠和麵粉廠,擁有礦山和船隊,成為了名震南洋的鉅商富豪。甚至還被印尼當局授予了“印度尼西亞民族企業家”的光榮稱號。
但是,對於林文鏡來說,家鄉始終是雲繞在他心中揮之不去的一處鄉愁,國外的月亮再圓,也終究是“月是故鄉明”。林文鏡始終牽掛著家鄉人民,他認為家鄉的富裕遠比他個人的財富和地位要重要的多。
林文鏡不止是這樣想,還是堅定去做的。據統計,在1970到1985年的漫長時間裡,林文鏡雖然沒有回國過,但是他持續向家鄉人民捐款近億元人民幣。即使是在現在,這都是一筆令常人難以想象的鉅額財富,是幾輩子也花不完的錢,更不用說在那個時代了。但是林文鏡毫不猶豫的捐給了家鄉。
二、林文鏡心繫家鄉,為家鄉的發展鞠躬盡瘁
成功後的林文鏡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報家鄉,所以他才說出了成功的企業家應該大力經營支援家鄉的話。早在1953年新中國剛剛舉辦首屆全國運動會時,遠在南洋的華僑們還特意組建了運動代表團回國參賽,當時的林文鏡因為身材魁梧,運動能力突出,還擔任了華僑代表團排球隊的隊長和羽毛球的男雙選手。
能夠回到朝思暮想的故國,林文鏡非常興奮,也對這一次的運動會充滿了期待,只是遺憾的是,由於交通的緣故,代表團並沒能在預定的時間順利到達,當他們最終到達北京時,比賽已經早就結束了。
雖然沒能趕上比賽,林文鏡和代表團們帶著遺憾回到了南洋,但是能夠回國感受新中國的面貌,他的心中已經很知足了。
多年以後,當林文鏡再次踏上故國的土地時,他仍然是心懷激動,赤子之心,溢於言表。在2004年5月於福建福州召開的世界首屆閩商大會上,林文鏡不無動容的說道:“我很感謝鄧小平先生,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或許我這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回到家鄉投資興業”。
1987年,林文鏡闊別多年之後終於再一次踏上了家鄉福清的土地,也開始了他第二次創業,開啟了他為家鄉人民改變貧窮面貌的長達二十多年的奔波生涯。
當時的林文鏡被家鄉的貧窮落後現狀驚呆了,由於發展緩慢,家鄉的道路崎嶇不平,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是腳踏車,即使是這樣,也很難做到家家戶戶都有一臺腳踏車。不僅如此,由於電力的匱乏,停電是家常便飯,人們常常用煤油燈來照明,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學生們做作業特別困難,還容易損傷眼睛。而人們餐桌上最常見的食品永遠是單調的地瓜。
看到這樣的現狀,林文鏡的內心是痛苦而急切的,多年以後,他始終認為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而有必要的。
“當時,我覺得必須讓家鄉人民富裕起來”,晚年的林文鏡回憶起當年剛回家鄉時的情景時,深情的說道。
從1987年起,林文鏡開始回到家鄉投資建設,在此之前他已經捐了許多錢給家鄉。但是回到家鄉後的他發現單純的捐款根本不能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他明白,要讓家鄉富裕起來,就必須幹實業。
“輸血救不了家鄉,我要送家鄉一臺造血機器”,林文鏡如是說道,他明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在接下來的全縣幹部群眾大會上,林文鏡還鄭重承諾:“我要用最遲五年的時間幫助家鄉建設一個年產值五億美元的工業區”。
林文鏡的這個承諾對於當時的福清來說可謂是石破天驚,幾乎沒有人敢相信他的話或成真,畢竟當時的福清縣總共的工農業產值也才四億多元人民幣。根據當時的匯率,他幾乎是打算以一人之力將福清的GDP提升好幾倍,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
但是,林文鏡是一個說幹就幹的人,他自此之後全心全意回到家鄉幹實業,將海外的生意交給信任的人去打理。他也多次開創了華僑史上的第一,是第一個和政府簽約無償改造家鄉的華僑,也是第一個與政府合辦國家級開發區的華僑,除此之外,林文鏡還創辦了第一個引進種植臺灣水果的試驗區。
經過短短五年的發展,福清就實現了大變樣,林文鏡不僅實現了當初的承諾,成功的建成了產值五億美元的工業區,還引進臺資,助力家鄉的發展。到1991年的時候,
福清就已經建成了兩平方公里的工業區,輸入了10千伏安高壓線兩條,建成了四萬平方米的廠房,以及一千一百平方米的食堂和四千七百平方米的綜合商場。
1994年時,臺灣的著名導演導凌峰福州拍攝《八千里路風和月》紀錄片時,聽說了福清有一處工業園,裡面集中了七八十家的臺商企業投資,感到更震驚,還特意趕過去了解情況後拍攝了一部短片《福州有個小臺灣》,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林文鏡對家鄉最大的貢獻是打造了江陰港,直到今天,這個港口依然造福著福清人民。
三、崛起的江陰港
林文鏡對家鄉的援助是徹底而詳細的,他投資了許多民生工程,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在林文鏡的主導下,福清建成了有史以來第一條高等級的公路和第一個現代化的商城,不僅如此,林文鏡也十分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他捐助了師範學校和十幾所中小學幼兒園,幫助家鄉的孩子潛心求學,改變命運。
記者曾經財富林文鏡時問道:“林先生,您投入這麼多資金建設家鄉,卻沒有多少利潤,您仔細算過這筆賬嗎?”
對此,林文鏡只是淡然一笑:“你大概忘了我是什麼人了吧,我是華人,更是中國人,我希望祖國強大,也希望家鄉富裕”。
在林文鏡的心中,家鄉的富裕比什麼都重要,為此,他還多次前往臺灣進行招商引資。1989年時,一個臺商董事長不無感慨的說林文鏡說:“林大哥,我們聽你的話到福清去投資,可是福清沒有港口,運費太貴了”。
針對這樣的情況,林文鏡在當年八月和當時的福建省委書記省長會談時討論了在福清建設港口的可能,最終,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援下,林文鏡投入大量資金,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建成了一個1000噸級集裝箱海港。
沒想到,第二年,這個1000噸級的港口就不夠用, 港口再次擴建成3000噸級,依然不夠用。最終,在林文鏡的持續努力和牽線下,福清於2000年開建了1號泊位3萬噸兼靠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並最終建成投入使用。
為了建設好江陰港,林文鏡還拉入了新加坡港務集團加入,為此,他還將自己所佔49%股份中的81.6%無償的轉讓給了新加坡港務集團。對此林文鏡說道:“我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家鄉的港口一定要建設起來,配套設施也一定要跟上”
江陰港的建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早在1991年,林文鏡就將目光投向了福清的興化灣,這是福建省內的最大海灣,江陰島就在其中。當年,在林文鏡的推動下,省市兩級部門還抽調了好幾名專家前去考察論證,林文鏡更是前前後後跑了很多次。
僅1992年冬天到1993年夏天的短短半年時間,林文鏡就拉著當時的福清市委書記先後三次前往江陰,每一次去,他們都會坐著小漁船,盯著烈日或者冒著寒風在興化灣不停的停靠,上岸,考察。特別的辛苦,也特別的認真。林文鏡的考察一次比一次深入,掌握的資訊也一次比一次要豐富,這為他最終建成江陰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其中的艱辛和遇到的困難,也非常人能夠理解。江陰港的建設和開發也一度差點擱淺。
1997年,林文鏡還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介紹了江陰港的建設構想和設計,得到了後者的大力支援,很快還召開了組織研討會,討論專案的進展和實施。然而,199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卻差點打斷了江陰港的開發程序。
當年的金融危機影響很大,許多富商破產或者跳樓,人們對於江陰港的開發也產生了懷疑,擔心華僑們是否還有資金和實力去開發港口。一時之間,要不要暫緩江陰港的開發,先停一停專案的聲音不絕於耳。
對於這樣的呼聲,林文鏡心急如焚,他一直將江陰港視作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去看待,要親眼看著他在自己的手中誕生、成長。
為了不使江陰港的規劃落空、擱淺,林文鏡四處奔走,想方設法的為江陰港發聲,試圖引起高層的注意,完成江陰港的建設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99年的“9·8 投洽會”期間,在他的努力下,林文鏡找到福建省府高層,再一次的詳細彙報了江陰的開發設想,希望得到省裡的支援。
當時的福建省計委也在就福州深水港的選址做著討論和論證,對於江陰港,省裡也一直很很重視,掌握的資料也比較全面。經過詳細的對比後,福建省政府最終表示要在江陰建設深水港口,而且要加快建設的步伐。
江陰港的建設困難重重,但是林文鏡始終懷著赤子之心,沒有放棄對江陰港的開發和建設,最終成功的建成了江陰港,這也是林文鏡對福清人民作出的最大貢獻。
如今,江陰港早已經成為福清的標誌,造福了無數的福清人民,林文鏡的這個大手筆也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後來,林文鏡還將港區的開發用地無償的捐了出來,全部讓新華僑投資使用。
當記者後來問道林文鏡,說企業家謀取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麼要放棄到手的鉅額財富,將股份轉讓時,林文鏡這樣說道:“的確,這個專案我來做,可以賺取一大筆的錢,甚至會超越我一生所賺得的財富”
“但是,如果能夠吸引更多的華僑回國投資建設,讓他們賺取更多的財富,就會增加他們的投資信心,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華僑回家投資,到時候,還何愁家鄉不富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