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生 文 宋道君 圖
2021年9月23日上午,在舉世聞名的抗戰樂西公路“零公里”地標前,一場別開生面的儀式即將舉行。
這次“探尋血染抗戰樂西路”活動由攝影家宋道君和作家、文史研究者楊樂生髮起。另外兩名參與者,一個是本次活動參與者中年歲最大的、年屆85歲高齡的周素診,一個是專程從北京回樂的、定居京城多年的、年歲最小的(現年58歲)樂山籍宋薇女士。宋道君現年62歲,楊樂生現年70歲,此行參與者平均年齡達七十歲,可謂一個古稀尋訪團隊。
樂西公路即樂山至西昌公路。1939年,正值抗戰艱苦時期,為打通滇緬國際通道,使運往重慶的戰略物資不必繞道貴州,8月始,國民政府徵集川、康兩省前後約24萬民工參加了這個壯舉。
十時許,前來送行的實驗小學師生和圍觀者站滿了現場,鮮紅的活動橫幅迎風招展。大家虔誠地擦去地標上面的汙漬,少先隊員敬隊禮同參加者合影留念。樂山智慧書店王開智為學生贈送了記錄邊防戰士業績的《熱血年華》一書。五年級1班學生伍宸一感慨說:“透過參加活動,我瞭解到樂西公路原來是一條不同尋常的路,是抗戰路。我們應該向先輩學習,努力奮鬥,報效祖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這時,圍觀的路人情不自禁地報以了熱烈鼓掌。
中午十二時許,我們到達峨邊樂西抗戰公路紀念館。紀念館雖地處樂山市境,但我們一行人,以往均未無緣參觀。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紀念館,在展廳,大家瞭解到了一些有關樂西路的新的史實,並首次瞻仰了不少當年實物。臨別,獲得了紀念館贈送的《樂西公路歷史事件叢書.樂山篇》一書。
下午四時左右,大家來到雅安市漢源縣皇木鎮萬勝村一組境內的“抗戰樂西公路舊址”紀念碑。這裡離中外聞名的巖窩溝僅1華里許。為祭奠當年修建此路段時所為國獻身的先輩,後人恭敬地立下此碑。
最有幸的是,在碑前,我們遇見了土生土長的石光祿老人。老人生動地介紹了一些有關巖窩溝築路時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比如,史料記載,僅巖窩溝段七公里內,便摔死凍死1400名民工,但鮮見具體記載。老人說,記得有一天,聽見一聲不同往日的巨響,當時不知何故。第二天才知,因爆破引塌山岩,致一百多民工墜入深溝而亡。老人父親和遠房大哥還參與了挖屍運屍。
是夜,因老樂西路峨富段加寬和鋪柏油禁行,我們繞道南行,只好住進皇木鎮外登峰農家樂,以便明天沿老西路回訪巖窩溝、蓑衣嶺後,繼續轉身赴西昌。
次日一早,我們到了企盼已久的巖窩溝段。這裡是漢源縣皇木鎮、永利彝族鄉交界處,海拔高1900多米,山高巖險谷深,缺少氧氣,終年雲霧繚繞,懸崖滴水飛濺,為當年施工最艱難地段。舊時,這裡是四川、西康兩省界溝。
大家在這裡終於見到了有關介紹巖窩溝文章裡,常出現的“石筍”路段,它位於巖窩溝東側永利彝族鄉境內。眼前這從整體山崖中硬鑿出的、僅3.5米寬的道路,讓大家感嘆不已。楊樂生特意將往來兩輛小車指揮在狹窄的路面錯車,拍下的照片顯示,兩車正好塞滿道路。右側留下的與眾不同的一截殘巖,酷似筍子。
當年工程處帶領石工隊挺進巖窩溝,組織“敢死隊”兩人一組,用麻繩拴著籮筐從懸崖頂部垂直吊下,一人掌釺,一人掄錘,開鑿炮眼,埋設黑火藥。經常因麻繩磨斷、啞炮不啞、山石墜落造成傷亡事件,石工死傷甚多。曾經發生過早上出工百多人,傍晚收工僅回20餘人的慘劇。巖體上鋼釺、鐵鑿留下的道道刻痕,至今仍歷歷在目,彷彿在述說著當年的艱難。
因此,美籍華人、世界著名岩土專家、時任樂西公路路面所所長的陳孚華先生,稱這裡為“魔鬼的住所”。
尤其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當宋道君在崖邊登高攝影時,右手握住巖山,覺得似乎有凹凸感。他好奇地扒開雜草,發現竟然是一處巖刻!他興奮地噴水後用毛巾拭去泥土,拍下巖刻。經初步辯識,這幾十個隸書巖到文字,竟然記錄的是1941年的築路之事。大意是重慶酉陽龍潭人劉君德,被徵到此參加西康公路建設。被工程司溫平達命劉君德在這裡督促趕工岩石爆破工程。在巖邊因碎巖飛濺,吸下深溝而獻身。記錄者自嘲為“樂西野人”。遺憾的是,因年代久遠,岩石風化嚴重,有兩三字尚無法確認。比較起眾多無名獻身者,劉君德還算幸運。“樂西野人”當初的忠實記錄,讓我等後輩能在八十年後,祭奠一個有名有姓的英靈。
據一當地人介紹,沿深溪溝進去,有當年民工住宿處,巖上還刻有一些文字。大家非常高興。可惜因山溪漲水,只拍到了住宿處,而無緣拍到文字。大家若有所失。
這是這次探尋活動的重大發現,在先前看到的有關樂西路資料中,均未見到有此記載。我們將再次赴彼,清晰拍攝巖刻,補拍民工住處文字。然後請教專家,進一步考證。
看到眼前這些恍若仙界的景色,撲朔迷離的巖刻,怎麼也聯想不到,八十年前這裡曾發生的悲壯!
依依不捨離開巖窩溝後,約下午四點大家登上了另一著名路段――蓑衣嶺。這裡也是樂西路相當艱險的路段,由於終年雲霧瀰漫,雨水滴零,行人翻越,必備蓑衣、斗笠等雨具,故名蓑衣嶺。關於此路段,因樹有當年樂西路總隊長趙祖康題寫的“藍褸開疆”四字石碑,早已名滿華夏,我們拍下幾張照片留念,然後匆匆趕向西昌。
本來大家打算走一段皇木鎮至漢源(當時叫富林)的老樂西路,此段同蓑衣嶺一樣,保持著原汁原味。可惜因頭天大雨,道路被阻。無奈之下,轉進高速。
西昌缸窯是樂老西路終點,被譽為天下第一缸,景色是邛海邊上不可多得之處。四周古木參天,相映如畫,一口雕龍巨缸巍然聳立,盤龍繞過大缸似從天而降,從嘴裡吐出的一道清水把個大缸灌得滿滿。今天的繁華同當年荒涼,實屬昔非今比。
我們走過來,走過了這段血肉鋪就的抗戰路;我們倍感欣慰,欣慰探尋到了一些新的線索。
此行不虛!我們為先輩們保家衛國的壯舉而唏噓不已。
大家雖走過了,但總覺得還缺了點什麼,心中似乎總存遺憾。
哦,看見那些模糊的紀念碑,看見那日夜風化的路基、護欄,我們呼籲,有關部門應花出精力和財力,儘快將之保護起來。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此基礎上、向峨邊學習,著手籌建“樂西路博物館”。讓後輩永遠銘記先輩業績,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激勵愛國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