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山東莒縣愛國村黨支部書記呂鴻賓作為中國農民代表團成員訪問蘇聯。4個月的時間裡,在參觀集體農莊、國營農場等眾多地方的時候,他邊看邊聽邊記,沒上過學、識字不多的呂鴻賓竟然寫出了13萬多字的訪蘇日記。
1953年,《呂鴻賓訪蘇日記》出版。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了社會主義集體化要打破“大鍋飯”的思想,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呂鴻賓1911年出生在山東省莒縣呂家莊(今愛國村),年幼時隨父母逃荒東北謀生。25歲回到家鄉。1944年,莒縣解放,窮怕了的呂鴻賓整天琢磨怎樣能提高生產,讓村裡人吃飽肚子。
1948年11月,呂鴻賓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呂家莊村黨支部書記。當時青壯年大多參軍支前,他把剩下的老弱婦幼組織起來,成立了4個季節性互助組,採取“大撥工”的辦法,男女老少齊發動,完成了秋收秋種任務。第二年小麥取得豐收,呂家莊被縣政府授予“全縣第一模範村稱號”。
呂鴻賓沒有滿足現狀。1950年,他把季節性互助組調整成3個常年互助組。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他創造了勞力合理記工、牲畜合理記工、工具使用合理報酬的“三大合理政策”,不僅照顧了各方面群眾的利益,也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糧食產量顯著提高。
由於呂鴻賓的突出貢獻,沂水地區授予呂鴻賓“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50年9月,呂鴻賓出席了全國戰鬥英雄、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被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0月1日,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榮譽成了呂鴻賓繼續探索前行的動力。1951年11月,呂鴻賓建起了山東省第一個農業合作社,第二年就創造了沂水地區小麥豐產最高紀錄。這時,呂家莊與其它兩個自然村合併,起名叫“愛國村”,呂鴻賓擔任支部書記,農業合作社也更名叫“愛國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2年,呂鴻賓訪問蘇聯回來後,根據蘇聯集體農莊“定質、定量、按件記工”的辦法,開始實行“定質、定量、定工、定時”的“四定”勞動制度。1955年,由23個自然村組成的愛國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呂鴻賓又創造了計劃、勞動、財務、物資的“四大管理”和按勞計酬、多勞多得的收益分配辦法,對調動社員積極性,發展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
呂鴻賓被群眾稱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帶頭人”,也被稱為“農民思想家”。他首創了一系列勞動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經驗,在全國產生了示範作用。他是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但是他的生活異常簡樸。一輛腳踏車騎了40多年,在簡陋的農舍裡一住就是十幾年。他不求名,不圖利,不求官,一輩子留在生養他的愛國村,為家鄉脫貧致富付出了畢生心血。
1990年6月14日,呂鴻賓因病去世,終年79歲。
如今的愛國村,已經成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加工基地和工業示範園區,各項事業正蓬勃發展,蒸蒸日上。但是愛國村的百姓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老書記呂鴻賓,那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行者,與時俱進的時代楷模。(□大眾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朱軍 記者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