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林克這兩個字,可能很多人會聯想到一款日本遊戲,裡面的主人公名叫林克,但事實上,林克在中國是確有其人的,並且時間早於這款遊戲。林克有很多身份,記者、翻譯、科研人....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曾作為毛澤東晚年的國際問題秘書兼英語老師,陪伴了毛主席長達12年的時光。
或許是因為年紀輕,當時在胡喬木、葉子龍、田家英等一眾毛澤東秘書裡,林克是非常不起眼的一個;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年紀輕,毛主席對他和對其他秘書,是完全不一樣的方法和態度。在林克身上,毛主席寄託一種深厚的對中國新青年的期望。
一、初入中南海
在給毛主席當秘書之前,林克是個典型的青年才俊。他1925年出生於江蘇常州,是燕京大學國際經濟系的高材生,還在讀大二的時候(1946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更是直接被分配到新華社國際部工作,當了一名記者兼英語翻譯,可以說是才華橫溢。
大約是1954年的時候,美帝等諸多國家對新中國發起了經濟封鎖和政治欺壓,新中國在國際上面臨了非常大的壓力,於是毛主席提出可以額外設一個國際問題秘書崗位,幫助自己蒐集、分析和研判國際資訊。
時間緊任務重,誰來充當大任呢?毛主席辦公室就想到了林克,當時他正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專業背景完全吻合,政治上也沒什麼問題,又正是年富力強幹事業的好時候,於是就主動找林克談話,徵詢他的意見。林克也沒多想,只說完全服從上級領導的安排。
於是就這樣,林克開始了自己長達十多年的中南海生活,當時他年僅29歲,而毛主席已經是61歲,兩人差不多隔了一輩。
1954年10月,北平正是金秋時節,人們彷彿還沉浸在國慶歡樂中,林克就懷抱著一種忐忑的心情踏進了中南海的大門。初入中南海,他被安排住進了被譽為“園中之園”的靜谷,那裡曾是一個皇家庭院,生態環境極佳。
不過當時的林克似乎沒有心情去賞景,他滿腦子想的都是與靜谷僅一牆之隔的豐澤園,因為那裡正是毛主席的家。
林克之所忐忑不安,主要是因為兩個字:陌生,他此前才跟毛主席見過一面,對毛主席的性格和工作習慣幾乎一無所知,如今一想到要和毛主席朝夕相處,內心免不了緊張甚至害怕,怕自己出亂子,怕自己給毛主席惹麻煩。
於是,他找到了當時正擔任毛主席政治秘書的田家英,兩人進行了一番長談,談的主題就是如何當一名優秀的毛主席秘書。在這個問題上,田家英太有經驗了,他從1948年開始就給毛主席當秘書,文筆極佳,此前還被毛主席指定為毛岸英的老師,教毛岸英學習中國的文學、歷史,深受毛主席的信賴、倚重。
瞭解了林克的困惑後,田家英既不誇大其詞也不藏著掖著,他只是坦率地對林克說:“你要有思想準備,要有決心坐冷板凳,要刻苦鑽研,否則可能三五年內,在工作上幫不上主席的忙。”田家英告訴林克,毛主席對身邊秘書要求挺高的,必須要有相當高的理論研究水平,這是毛主席很看重的一條素質。
林克一聽這個,心理壓力更大了,這是他非常不擅長的一方面。怎麼辦呢?退後是不可能的,唯有迎難而上。
之後一個月時間裡,毛主席因為一直在外面出差,林克就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始了惡補:他一方面追著幾個有經驗的秘書學習工作經驗,一方面利用晚上的時間大量閱讀政治理論書籍,廢寢忘食,孜孜不倦,與此同時,靜靜等待著跟毛主席的的首次相見(進入中南海後)。
二、初見毛主席
1954年11月,在廣州越秀山,林克終於見到了期待已久的毛主席,當時他剛游完泳,正坐在泳池邊休息。
“什麼地方人喲?好大年紀?”毛主席游完泳後心情很舒暢,主動和林克聊了起來。“籍貫江蘇,29歲。”林克回答。“口音聽著不像麼?”毛主席反問。“是的,七七事變後跟著父母在保定生活過。”不知是不是過於緊張的原因,林克的回答都十分簡短。
“保定很有名嘍,你曉得那裡有個蓮花池嗎?那是北洋軍閥投資曹錕修的私人花園。曹錕用5000銀元一張選票,收買了500多名‘豬仔議員’,很下本錢吶。他是個有名的賄選總統。”毛主席似乎察覺到了林克的拘謹,詼諧幽默地聊起了歷史人物故事,用他一貫擅長的方式,試圖緩解林克的緊張。
聽完毛主席生動有趣的講解後,林克心裡的緊張逐漸得到緩解,毛主席果然是廣聞博學,隨便什麼歷史人物的事蹟,從來都是隨口脫出,信手拈來,林克對毛主席是又敬又愛。
“你做我的老師,教教英語,好麼?”毛主席話鋒一轉,笑著對林克說:“過去,我做教書先生,現在要做學生,拜師嘍!”說罷,毛主席還真的雙手抱拳對林克示意了兩下,林克連忙擺手表示不敢當。
事實上林克當初接受這項工作的時候,就已經被告知這裡面會包含毛主席的英語教學工作。這是林克的專長,他對此早有準備。
林克對毛主席說,毛主席可以先從熟悉的政論領域著手,比如一些短小精悍的英文版政論文章,在培養了良好的語感後,再深入學習相對枯燥的語法,這樣是比較好的。說完,他馬上拿出自己提前準備好的國際版《人民中國》雜誌,遞給毛主席看。看到這本雜誌,毛主席滿意地點了點頭,表示同意林克的建議。
這是毛主席和林克的第一次工作討論,進展得非常順利,事實上毛主席對於年輕人一向是比較隨和包容的,他更看重的是青年的工作態度和意志品質。
▲毛主席正在飛機上學習英語,桌子對角坐的人正是林克,當時並未入鏡
從那之後,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外地出差,哪怕是1957年到莫斯科訪問,毛主席都沒有放棄過英語學習,基本上有時間都會安排英語課程,一般是個把小時,有時三四個小時,極少數能達到七八個小時。
上英語課的時候,通常是林克為毛主席領讀,從毛主席的朗讀中現場糾正一些發音和語法錯誤,起到了很好的立竿見影的效果;為了節省毛主席的時間,他通常都會提前在毛主席的英語學習材料上,標註好其中生詞的讀音與釋義,劃出重點詞句,這樣可以讓毛主席一目瞭然。
據悉1957年訪蘇那段時間,是毛主席晚年學習英語的高峰期,不知是不是受國際環境的耳濡目染,他學習英語的慾望十分強烈,林克常常在半夜被叫到克里姆林宮(因為毛主席習慣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為勤奮好學的毛主席領讀英語文章。
更令人佩服的是,毛主席當時除了閱讀國際政論文章,還讓林克找來了不少蘇聯出版的馬列書籍英譯本,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既學習了英語,又學習了最喜愛的哲學方面內容。
當時毛主席已經64歲了,白天要參加諸多會議,還要接受記者採訪,晚上再看許多晦澀難懂的英語文章或書籍,他很快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有一次毛主席對林克開玩笑說,學習英語真是“到處碰石頭,很麻煩。”可還沒等林克回答,又補充了一句,“決心學習,至死方休。”為了鼓勵自己,他還當即定下了一個學習目標:能夠獨立閱讀英語版的政治、經濟和哲學類文章。
看到年逾花甲的毛主席依然保持如此高昂的學習熱情,林克感到深深的佩服。
三、生活在中南海
也許是年輕的緣故,林克常常受到毛主席的特殊“關照”——在不需要英語教學的時候,他也常被毛主席叫到菊香書屋,給他聊家常,講歷史故事、講人生哲理。很顯然,毛主席是把林克當成了新青年的代表,將自己對中國青年的期望都寄託在了林克身上。
比如在1955年,在聽說了林克的成長經歷後,毛主席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這一代吃了虧,大人不照顧孩子。娃娃在家裡沒有發言權,如果哭,則一巴掌打過來。現在新中國要把方針改一改,要為他們(指青年人)設想。”說罷還回述了自己的童年過往,用自己與父親的“鬥爭”經歷,鼓勵林克要奮發上進,要為國家和社會做大貢獻。
比如1958年10月23日,在看完一本自然科學書籍後,毛主席深有感觸,又主動與林克聊起了讀書心得,“你看細菌是多麼小啊,但它就是有那麼一種從容不迫、堅決進攻毫不在乎的精神...不管是厚厚的陶瓷、堅硬的鋼鐵,還是在沸水裡、在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下,它都不死,能夠生存。我們是人,是萬物之靈,難道還不如這小小的生物嗎?”當時中蘇關係陷入緊張,毛主席也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他舉細菌的例子,既是鼓勵林克也是鼓舞自己。
▲1959年李敏婚禮後,毛主席與親屬合影,最後一排左一為林克。
除了歷史故事和科學常識,還有一個人也常常被毛主席提起,毛主席當時三番五次給林克講述這個人的故事,甚至還強制要求林克去學習這個人的思想。這個人就是中國佛教裡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慧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大師的這篇名作,曾無數次被毛主席誦讀。毛主席告訴林克,當年惠能大師是在三歲喪父、家境貧寒、目不識丁的情況下,憑藉這首詩偈獲得師父的垂青,最終艱難成就了一番大業。這是一個破繭重生的過程,毛主席對慧能大師非常敬重,期望林克能學習這種奮鬥的精神,這也是他對中國青年的期望。
事實上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不僅享受不到什麼特權,反而會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1960年12月25日,是林克終生難忘的一天。
這天中午,他被邀請到了毛主席家裡吃飯。當時正值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飯桌上沒有任何葷菜,只有幾個素菜和饅頭,以及一大碗廚房專門為毛主席做的長壽麵,因為第二天就是毛主席67歲的生日。
林克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國家經濟困難,人民缺糧吃,毛主席就帶頭降薪資,降餐標,勤儉節約,哪怕是自己過生日,也捨不得做頓肉吃。當時這頓飯吃了將近兩個小時,席間毛主席提出了想讓林克等幾名秘書下鄉鍛鍊的想法,“林克,高智、小封等幾位同志下放到農村去鍛鍊,你們看怎麼樣?”
林克當然無條件接受,毛主席見狀又憂心地說:“現在下去苦得很啊,一天只有很少幾兩糧食吃....”
對於林克這幾位年輕人,毛主席不僅把他們當下屬,更是當作晚輩甚至親人,想到他們要下去吃苦,內心免不了感到難受,可這是沒辦法的事,他必須以身作責。對於這些,林克在毛主席身邊耳濡目染多年,當然是感同身受的,這是很光榮的事。
只要在毛主席身邊工作,林克常常可以聆聽到毛主席親自講的人生課程,非常有收穫,對他幫助很大。不過,讓他難過的是,這樣的日子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幾年之後,因為國內形勢發生變化,林克被迫離開了中南海,離開了敬重的毛主席,後來一直沒再回到毛主席身邊。
四、離開中南海
1966年文革開始後,林克遭到四人幫的嚴厲審查,整整三年後才恢復工作;1970年被派到了最初的新華社國際部工作;1979年被調到社科院,擔任世界經濟和政治研究所的一個主任,開始為新中國改革揮灑熱血。
1986年,61歲的林克從社科院離休,原打算著手撰寫個人回憶錄,將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10多年經歷寫出來,給後人留下一點史料,沒曾想卻在1989年春被診斷出罹患肺癌,不久後又接受了肺葉切除手術,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工作,最終於1996年12月因病去世,終年71歲。
從1954年到1966年,林克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十多年,見證了新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高潮期,也經歷了中蘇關係破裂、中印邊境衝突和抗美援越鬥爭等國際嚴峻形勢。在林克身上,毛主席寄託了無限的關懷和期望,他有才華,有品德,肯學習,願意奮鬥,這是毛主席非常看重的優秀青年的特質。
事實上,如果當初毛岸英不去世的話,毛主席對林克講的那些歷史故事和人生哲理,也一定會不厭其煩地對自己的兒子講。但天不遂人願,毛岸英犧牲在了抗美援朝戰場上,為了中朝友誼,毛主席甚至沒有答應將其遺體運回國內安葬。失去毛岸英,對毛主席來說不僅是失去了一個心愛的孩子,更是痛失了一位曾寄予厚望的優秀青年。
因此,毛主席愛給林克講人生哲理、講歷史故事,其實他就跟中國傳統的長輩一樣,年紀大了就想將自己的一身本領和畢生所學,都儘快全部傳遞給下一代;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少吃一些苦、少受一些累,多享受一些家庭幸福,同時,也多為國家和民族做貢獻。